脑梗死亡的人越来越多?医生苦劝:天热宁愿打打牌,也别做4件事 夏季高温一到,医院里和脑梗相关的病人就明显增加。医生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类似的病例:有人清晨起床后觉得头晕,以为是没休息好,结果突然说话含糊不清,送到医院才发现是脑梗;也有人晚上还在和朋友吃饭喝酒,第二天清晨就昏倒在家中。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多,让人不得不警惕。 为什么脑梗在夏天更容易出现?医生解释,高温会让人体大量出汗,水分和盐分不断丢失,如果不及时补充,血液就会变得越来越稠。血液一旦稠,流速就慢,很容易在狭窄的血管里形成血栓。再加上天气炎热,血管本身也会扩张或收缩得更频繁,本来就脆弱的血管承受不住,随时可能出问题。 所以,医生提醒,在酷热天气里,有四件事最好别做。 第一件事,就是长时间暴晒。很多人喜欢晒太阳,觉得能补钙、促进代谢,但在夏季正午或下午,太阳太过毒辣,体温迅速上升,血压跟着波动。尤其是老年人,往往血管弹性差,暴晒一两个小时,就可能出现头晕、胸闷、血压飙升,甚至诱发脑梗。晒太阳要有度,清晨或傍晚短时间就够了,千万别硬撑。 第二件事,是让身体缺水。有些老人不喜欢喝水,觉得麻烦,或者等到口渴才去喝。但到了夏天,这种习惯非常危险。身体大量出汗,水分却没有及时补充,血液会越来越浓稠,血块就容易在血管里堵住。医生常说,不渴也要喝水,小口多次才是关键。如果每天能保持1500毫升到2000毫升的饮水量,对血液循环就是一种保护。 第三件事,是贪凉过度。很多年轻人喜欢把空调开到很低,一进屋就像进冰窖。其实这样对血管是巨大刺激,冷气让血管突然收缩,血流瞬间减慢,血栓的机会一下子就大了。对于心脑血管本身就有隐患的人,这个刺激更是雪上加霜。医生建议空调温度不要过低,最好保持在26度左右,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第四件事,就是过度劳累。有人觉得夏天锻炼出一身汗能排毒,跑步、广场舞、长时间打球,但如果运动量过大,出汗严重,却没有及时补水,血容量会明显下降,血液粘稠度升高。再加上劳累带来的心率加快,脑血管的负担会更重。这种时候,不仅不能强身健体,反而会把身体推向危险的边缘。适度运动当然有益,但最好选择清晨或傍晚,强度也要控制。 医生说“宁可打打牌”,其实就是提醒人们,夏季最重要的不是拼体力,而是让身体保持平衡。如果非要找点娱乐,不妨选择在凉快的环境里,约上三两朋友轻松地活动,既能放松心情,也不会对血管造成太大负担。比起暴晒、拼命运动,打牌、下棋反而更安全。 除了这四件要避免的事,医生还提醒一些细节同样不能忽视。比如饮食,夏天很多人爱吃烧烤、火锅、油炸食品,这些食物油脂高、盐分多,会让血管负担更重。相反,如果能多吃些清淡的食物,像蔬菜、水果、豆类,不仅能补充维生素和纤维,还能稀释血液浓度,对预防脑梗很有好处。 另外,情绪管理也很关键。炎热天气容易让人烦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情绪一激动,血压立刻上升,对血管是直接打击。保持心情平和,多休息、少生气,反而能起到保护作用。有些病人就是因为一次生气,导致血压猛涨,结果突发脑梗。 作息规律同样重要。很多年轻人夏天喜欢熬夜追剧、打游戏,结果白天昏昏沉沉,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长期睡眠不足,会让血管得不到休息,血压也更不稳定。医生提醒,夏天尽量保持早睡早起,让身体按照自然节律运行,血管的风险也能降低。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点,就是定期体检。很多人觉得自己没症状,就不去检查。但脑梗往往是悄无声息的,血管已经狭窄到危险程度,身体却没有明显反应。通过体检,可以及早发现血脂、血压、血糖的异常,提前干预,避免病情恶化。 说到底,夏季脑梗高发并不是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天气炎热、水分丢失、血管波动、饮食和作息不当。医生提醒的这四件事,其实就是把最常见的危险习惯点出来,帮助人们规避风险。做到不暴晒、不缺水、不贪凉、不劳累,再加上饮食清淡、心情平稳、作息规律,脑梗风险自然会小很多。 很多人觉得这些道理耳熟能详,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多。生活节奏快,大家都习惯忽视身体的提醒。可一旦出事,不仅自己遭罪,家人也会跟着担惊受怕。所以医生才会反复叮嘱:在酷热天气里,宁愿打打牌,也别去做那四件傻事。
为什么武行出身的张晋坚持锻炼,还会血管堵了80%?这事看着突然,其实早有
【15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