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成就,在明末清初的儒生之中可谓独领风骚。从史书的记载来看,顾炎武不过是一

浩然说文史 2025-08-21 22:06:55

顾炎武的成就,在明末清初的儒生之中可谓独领风骚。从史书的记载来看,顾炎武不过是一个秀才出身,年轻时屡次参加乡试却屡次碰壁。可就是这么一个在科举考试上都未能有所建树的人,最后却成了明末清初赫赫有名的大儒,且数次谢绝出仕担任清朝官员,被梁启超誉为“清学开山之祖”,这一切难道全凭他身后的家族势力与自身运气嘛? 根据《清史稿·顾炎武传》的记载,顾炎武虽然出生于江南一个有着深厚读书传统且长时间蒙恩于朝廷的世族之家,但顾炎武很小就被过继给了其祖父同父异母的兄弟顾绍芾(fú),从小就一直在顾绍芾的影响下长大。 顾绍芾是一位独具个性的人物,他对明朝的学术氛围深感不满,对科举制度不屑一顾,却对实用学问极为推崇。面对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的局面,顾绍芾在指导顾炎武阅读经典的同时,还会不断地激励顾炎武努力追求实用学问,深入研究天文、地理、军事、农业、水利等方面的知识,顾绍芾认为这些都是能够引发一代社会兴革的根本原因,因而必须熟练而深入地了解。 顾绍芾的培养让顾炎武从小就养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也为其后来终结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奠定基础。此后虽然在科举考试上仅是通过了童试,顾炎武也并未违背过其“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人生准则,仍然在坚持治学。 明崇祯十四年至清顺治十四年(1641—1657年),是顾炎武人生四个阶段中的第二个阶段,顾炎武先后遭受了家难与国难,但这都未能摧毁顾炎武的经世致用之心。他改头换面扮作商人流转于江浙一带,时时关注着沿海一带抗清斗争的进展情况,希望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且进一步的宣扬自己的思想。 然而在奸人的坑害下,顾炎武因为其反清复明的活动而被清廷逮捕入狱。此后虽然在友人的营救下摆脱了牢狱之灾,但从此再无法在家乡开展反清复明的斗争。顾炎武从此决定开始北上游历山东河北等地,开启了一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旅程。在北上的过程中,顾炎武交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根据所见所闻进一步深化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最终成为了一代大儒。 参考文献: [1] 施丁:《顾炎武的史学成就》,《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2期。 [2] 赵旸:《论顾炎武的史学思想》,《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0 阅读:0
浩然说文史

浩然说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