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能愚蠢到什么程度?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人均GDP超

历史脑洞 2025-08-22 00:06:32

一个国家能愚蠢到什么程度?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可是后来却变成难民的天堂,“圣母”是怎么做到能毁掉一个发达国家的? 说起瑞典,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词是啥?宜家、沃尔沃、H&;M?还是诺贝尔奖?都没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瑞典就是“完美国家”的代名词。 上世纪中叶开始,瑞典就走了条“中间道路”,既不是纯资本主义,也不是纯社会主义,福利搞得特别好。从摇篮到坟墓,国家全包了。教育免费,医疗免费,失业了有高额补贴,生孩子带薪休假能休一年多。那时候的瑞典,犯罪率低到可以夜不闭户,警察闲得可以去帮老太太找猫。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信任度极高,大家觉得世界就该是这个样子,和谐、安宁、富足。 那时候的瑞典人,是真有底气骄傲的。这种富裕且和平的状态,让他们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自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优越感。他们觉得,瑞典模式是人类文明的灯塔,有责任去“普度众生”,帮助世界上所有受苦受难的人。 这份善心,一开始没啥问题,谁都觉得是好事。但问题就出在,这份善心慢慢地失去了理性的刹车片,变成了一种近乎偏执的“政治正确”。 一切的转折点,发生在21世纪,尤其是2015年。 那一年,中东战火纷飞,叙利亚危机爆发,大批难民涌向欧洲。欧洲国家当时都挺头大,不知道怎么处理。就在这时,瑞典站了出来,张开双臂,展现出了“惊人的博爱”。 当时的瑞典首相勒文,对着全世界说:“我的欧洲不设围墙。” 于是,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只有1000万人口的瑞典,接收了超过16万的难民申请者。这是按人口比例算,全欧洲最高的。一个1000万人的国家,一年突然涌进来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而且这些人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绝大多数没有工作技能。 当时,瑞典国内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但谁敢说个“不”字,立马就会被扣上“种族主义”、“法西斯”的帽子。整个社会都被一种狂热的“人道主义”氛围绑架了,谁不赞成无条件接收难民,谁就是“没良心”。 可惜,现实世界不是童话。善良如果没有智慧和力量的保护,那它就是一场灾难。 难民涌入后的几年,瑞典社会开始出现一道道撕裂的伤口。 首先是治安的急剧恶化。 瑞典第二大城市马尔默,这个曾经宁静的港口城市,现在被外媒戏称为“北欧芝加哥”和“手榴弹之都”。 这些在战场上才常见的东西,在瑞典的帮派冲突里,成了常规武器。全国有超过60个“脆弱地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禁区”,在这些地方,警察执法困难,国家法律说了不算,帮派规矩才是王法。 其次是社会福利系统的崩溃。 瑞典引以为傲的福利制度,是建立在高税收和全民就业的基础上的。现在,大量没有技能、也不愿意融入主流社会的新移民,成了福利系统的长期客户。 钱都去哪了?一大部分,都花在了新移民的安置、培训和救济上了。老一代瑞典人辛辛苦苦攒下的家底,就这么被“慷慨”地挥霍着。 比治安和经济问题更深层次的,是文化的冲突。 瑞典是一个高度世俗化、强调个人自由和男女平等的社会。而很多来自中东、非洲的移民,带着根深蒂固的宗教传统和迥异的价值观。 结果就是,瑞典社会内部出现了无数个“国中之国”。大家住在同一片土地上,却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所谓的“多元文化”,最后变成了多元冲突。 面对这一切,瑞典人终于开始反思了。 前几年,主张限制移民的瑞典民主党,一直被主流政客和媒体视为“极右翼”的洪水猛兽,谁跟他们沾边谁倒霉。但到了2022年大选,这个党一跃成为第二大党,并开始深度影响政府决策。 到了2024年,瑞典政府已经开始大幅收紧移民政策,遣返不合格的避难者,打击帮派犯罪。现任首相甚至公开承认,过去几十年的宽松移民政策和失败的社会融合,是导致今天乱局的根源。 这算是清醒了。但这个清醒,来得太晚了。 毁掉一个东西,比建设它要容易得多。瑞典花了几十年建立起来的社会信任和安全感,在短短十年间就支离破碎。想要重建,谈何容易? 更可悲的是,当初那些高喊“欢迎难民”的政客和精英,很多都住在安保严密的富人区,他们不用亲自面对治安恶化的后果。真正为这场“人道主义实验”买单的,是那些生活在普通社区的瑞典民众。 他们的生活环境变差了,他们的安全感消失了,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里可能要面对帮派的威胁。他们,成了“圣母”们伟大理想的牺牲品。 说到底,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责任,是保护自己国民的安全和福祉。任何脱离了这个根本,去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国际声誉”和“道德制高点”的行为,都是不负责任的。

0 阅读:136
历史脑洞

历史脑洞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