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结婚前夕的郭永怀和李佩。9年后,两人冲破层层阻力回到

文山聊武器 2025-08-22 11:32:41

1947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结婚前夕的郭永怀和李佩。9年后,两人冲破层层阻力回到祖国投入建设。 1947年,郭永怀和李佩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相识。那时候,郭永怀刚从加州理工学院拿到博士学位,来到康奈尔教书,研究力学和应用数学。他1909年出生在山东荣成,家里条件一般,但从小就聪明好学,先考进南开大学,又转到北京大学学物理。1939年,他靠中英庚款公费留学去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后来又到加州理工深造。到了康奈尔,他已经是物理学界的年轻牛人,论文写得飞起,学生都服他。 李佩呢,1917年出生在北京,家里有钱有文化,父亲是清末官员。她在北京大学学过经济学,1947年来美国,进康奈尔读语言学和教育学。她治学认真,气质也好,在学校挺出名。两人在一次学术活动上认识,从跨声速流聊到生活,很快就看对了眼。1948年春天,他们在纽约州绮色佳市结了婚,婚礼简单但挺温馨。 结婚后,他们在康奈尔附近租了个小房子,生活过得平静又有滋味。郭永怀忙着研究,论文一篇接一篇发出去,跨声速流和应用数学的成果让他在学术圈名声越来越大。李佩读完书后也在康奈尔教中文,课上教学生写汉字、包饺子,还搞中国文化活动,大家都喜欢她。1951年,女儿郭芹出生,家里更热闹了。 在美国,他们日子过得挺舒服。郭永怀有稳定的教授工作,李佩也有自己的事业,小家其乐融融。但他们心里总惦记着国内。1949年新中国成立,消息传过来,他们就老想着能回去干点啥。1955年,钱学森写信来,聊了国内急需科学人才的事儿,郭永怀看完信想了好久,最后下决心回国。李佩也支持,两人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告别美国。 1956年,郭永怀和李佩决定回国,可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当时正赶上冷战,美国对华人科学家回国管得严,怕技术外流。他们得先烧掉好多手稿和资料,免得被扣上“泄密”的帽子。康奈尔的同事听说他们要走,还搞了个送别会,大家都挺舍不得。1956年10月,他们带着郭芹坐船回国,一路上风浪大,心里却满是对未来的盼头。 回国路上,他们也不是没犹豫过。毕竟美国的生活安稳,国内啥样还不知道。但新中国刚起步,缺人缺技术,他们觉得自己得回去帮把手。这不是啥浪漫冲动,是实打实的责任感。 到了北京,他们住进中关村的职工宿舍,条件简陋,但干劲儿足。郭永怀在钱学森介绍下,进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当副所长,直接参与“两弹一星”工程。他研究爆炸力学、高压物态方程,忙得经常跑试验基地,连轴转都不喊累。1958年,他还帮着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当化学物理系主任,带学生搞科研,特别接地气。 李佩也没闲着。她先是忙着改善中关村的生活条件,跑前跑后弄学校、幼儿园、医院。后来调到科大教英语,编教材、改作业,教得特别用心。家里的事儿基本是她一个人扛,郭永怀忙科研,她就管着女儿,还得保持家里的温暖。 1968年,郭永怀在青海试验基地发现重要数据,急着回北京验证。12月5日凌晨,他坐的飞机在北京郊外坠毁,搜救时发现他和警卫员抱在一起,护着核武器的资料,文件一点没坏。他才59岁,就这么走了。 李佩听到消息,整个人都懵了。但她没垮,擦干眼泪继续教书,把郭芹养大。1978年,她在科大研究生院建了外语教学部,自己写教材、带老师,忙得脚不沾地。1996年,郭芹因病去世,她又受一次打击,可还是咬牙坚持。1998年,她搞了个中关村大讲坛,请学者来讲课,自己还跑去记笔记。2017年,她99岁去世,和郭永怀合葬,墓旁种满了迎春花。 郭永怀和李佩这对夫妻,真不是光靠爱情撑起来的。他们从康奈尔走到新中国,从个人小日子跳到国家大事业,靠的是信念和担当。郭永怀用命护住资料,李佩用后半生守住教育,他们的选择影响了无数人。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就是普通人,干了不普通的事儿。

0 阅读:0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