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女教授在985任教3年,每次课上都没几个人上课,最终因考核不过惨遭辞退,万万没想到,2019年她转身进入华科大一个举动创造历史。 郇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数学教授,她的学术经历令人印象深刻,她在北京大学完成了数学学士学位,之后赴美国名校攻读博士学位。 她从小就生活在数学符号和草稿纸堆里,把数学当作自己的本能,拿奖拿到手软,而她的家庭学术背景也很强大,父亲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数学教授,这让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数学熏陶。 郇真还曾在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得冠军,这证明了她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和能力,博士期间,为了改变研究方向,她甘愿额外花费七年时间重新攻读学位。 后来,郇真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但她的教学经历并不顺利,课堂上,学生人数少,有时甚至只剩下三名学生,连续三年的教学评价在全校垫底。 学生普遍反映她讲课内容过于抽象,板书难以理解,PPT上的公式让人看不懂,尤其是“流形”等概念很难消化。 郇真教授的教学方式偏向研讨式,思维高度抽象,这与基础课程的要求存在巨大差距,她的班级挂科率曾居全系第一,这引起了校方的关注。 学校认可她的学术能力,但也不得不面对“学生成绩垫底”的现实,而每周四节课占据了她大量时间,严重影响了科研进度,让双方都损失惨重。 即便如此,她仍然熬夜修改课件,有时工作到凌晨两点,她父亲曾指出,“你眼里只有公式,学生的脑回路你走过吗?”这句话正中她教学上的核心问题。 2019年合同到期时,由于教学和科研考核不达标,郇真未能续约,被中山大学辞退,离开时,她感到迷茫,默默整理办公室里的草稿。 就在职业低谷之时,华中科技大学数学中心向她伸出橄榄枝,中心主任方守仁欢迎她加入,华科大认可她博士论文中展现出的学术毅力,并为她提供全新支持。 学校将她的教学任务减半,让她有更多时间专注科研,并安排她带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职称标准也进行创新:在顶刊《Acta Mathematica》独作发表的论文,可抵消三年教学工作量。 这在中国大陆是极少数成就,郇真是唯一非院士的独作作者,华科大没有强制她教好基础课,而是鼓励她将数学构想转化为论文成果,这让她能专注于擅长的领域。 她也开始主动改进教学方法,收集学生问卷反馈,七成学生希望课堂更有案例和应用。 她将抽象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尽量用简单的话语解释,还拿起面团演示,用乐高积木解释,气氛一下子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也让课堂出勤率提升,学生提问也更积极。 在科研方面,郇真投入极大精力,实验室常亮到凌晨,她带领团队重做搁浅的博士课题,最终在2021年完成重大突破,这在中国数学界引起轰动,被认为将中国代数拓扑研究推进五年。 她的成功转型,让中山大学的同事承认当年辞退她过于草率,也促使中山大学和华科大调整教师考核标准,增加“科研转化教学能力”考核,并提升教学权重。
30岁单身乡镇女教师要妥协吗❓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