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围城:睢阳保卫战与三万沉默的亡魂睢阳城的残阳如血,映照着城头残破的军旗。

天涯霜雪寒啊 2025-08-22 17:26:40

被遗忘的围城:睢阳保卫战与三万沉默的亡魂

睢阳城的残阳如血,映照着城头残破的军旗。公元757年,这座位于今日河南商丘的城池,成为了大唐帝国存亡的关键所在,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围城战场。

战略要地的生死抉择

睢阳不仅是一座城池,更是大运河与汴河的交汇处,江淮财赋北运的咽喉要道。安禄山叛军若得此城,便可长驱直入富庶的江淮地区,夺取唐朝半数财赋来源。届时,摇摇欲坠的大唐帝国将失去最后的经济支柱。

756年末,张巡、许远合兵退守睢阳,仅率6800士兵入城,与城内约十五万平民共同面对即将到来的风暴。次年正月,尹子奇率叛军兵临城下,睢阳保卫战正式拉开序幕。

十个月的炼狱

围城四月后,睢阳城内粮尽。麻雀、老鼠、树皮、纸张——所有能入口的东西都被搜刮一空。士兵数量从6800人锐减至1600人,再到最后的600人。张巡与许远分城而守,日日血战,叛军亦伤亡惨重。

突围求援的南霁云带回的只有失望与绝望。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谯郡太守许叔冀等人皆拥兵自保,拒不出援。朝廷主力正忙于收复两京,睢阳已成战略弃子。

十月初九,粮尽援绝的睢阳城破。张巡、南霁云、雷万春等36将被杀,许远被俘后遇害。城破时,城内仅存400活人。三日后,唐援军赶到,看到的只有残垣断壁和累累白骨。

文明底线与生存抉择的碰撞

《旧唐书》记载了那段令人毛骨悚然的历史:“巡出爱妾,杀以食士,远亦杀其奴;然后括城中妇人食之,既尽,继以男子老弱。所食人口二三万。”

在任何时代,人相食都是对文明底线的终极挑战。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直言:“与其食人,曷若全人?”认为张巡应当放弃城池保全百姓性命。即使是在当时,这一行为也引发了巨大争议。

张巡的选择有其时代背景:睢阳城的坚守牵制了叛军十余万人,为唐朝保住了江淮财赋基地,最终为平定安史之乱赢得了资源。唐肃宗采纳了翰林学士李翰的意见,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官方定性为“功大于过”。

忠义庙中的沉默者

历代王朝对张巡、许远的纪念不曾间断。从唐代到清代,四位皇帝追封谥号,建立忠义庙;宋代赐封“忠义侯”和“忠显侯”;明代朱元璋诏天下公祭;清代雍正甚至将二人像迎入北京太庙,与历代帝王共享祭祀。

今天在河南商丘、浙江海宁、广东潮州、台湾鹿港等地,仍可见到供奉张巡、许远的“双忠庙”。他们的忠义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而,在香火缭绕的双忠庙中,那三万被食的睢阳百姓可有一席之地?他们的牺牲是否仅仅被视为王朝续存的必要代价?当我们在歌颂忠义精神时,是否也应该为那些从未拥有话语权的平民百姓留下一方祭奠的空间?

历史的拷问

睢阳保卫战暴露了唐朝的系统性失败:节度使体系瓦解、朝廷调度失灵、地方拥兵自保。一座孤城,既要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又要应对完全切断的外部补给和内部枯竭的资源。

张巡杀妾飨士的行为,是否是极端境况下的必然选择?还是说,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当坚守某些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即使目的是崇高的,手段是否就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答案。睢阳百姓为系统性失败的唐帝国陪葬,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大规模食人现象。12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纪念这场战役时,不应只有对忠义精神的颂扬,还应有对平民命运的悲悯,对历史悲剧的反思。

写下这些文字,不过是为那些从未有任何话语权的睢阳百姓多问一句为什么。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个体的苦难往往被淡化甚至遗忘。但正是这些无声的牺牲,构成了历史的另一面真相——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真相。

0 阅读:0
天涯霜雪寒啊

天涯霜雪寒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