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25岁女知青红梅,抱着4岁儿子回城。母亲跳脚大骂:“家里脸都被你丢光

无畏战士闯龙潭 2025-08-22 17:40:18

1976年,25岁女知青红梅,抱着4岁儿子回城。母亲跳脚大骂:“家里脸都被你丢光了!”谁知到了晚上,母亲却含泪改口:“红梅,孩子我帮你养大!” 红梅的故事得从1969年说起。那年她18岁,北京城里长大的姑娘,响应号召下乡当知青,去了陕西延川县赵家沟村。刚到那儿,水土不服折腾得她够呛,病了好几天,村里也没啥好药,只能硬扛。赵砚田和闫玉兰两口子收留了她,拿出家里仅有的小米给她熬粥,硬是把她从病床上拉回来。红梅心里记着这份恩,病好后就常帮他们干活,挑水劈柴啥都干,慢慢跟这家人处得像亲戚似的。 1971年,闫玉兰怀孕了,赵家上下都高兴得不得了。红梅也跟着乐,帮着晒玉米干杂活。可惜好日子没多久,生产那天闫玉兰大出血,没抢救过来,留下个儿子叫玉刚。赵砚田伤心得整天把自己关窑洞里,红梅看不下去,主动帮着带孩子,喂奶换布啥都管。她劝赵砚田振作,说孩子不能没爹,赵砚田才一点点缓过来。红梅就这么把玉刚当自己孩子养着。 到了1976年,知青返城政策出来了,红梅25岁,琢磨着带玉刚回北京。火车上她抱着孩子,心里挺不是滋味,毕竟在农村这些年,赵家两口子对她有恩,玉刚也跟她亲得不行。可北京是她家,回去是迟早的事儿。她下了火车,带着玉刚直奔家里,母亲正择菜呢,一看她抱着个孩子,愣了半晌,菜篮子摔地上就开骂,说她未婚先孕丢人现眼。邻居们也探头探脑看热闹,红梅赶紧把母亲拉进屋,关上门解释。 她跟母亲说了这些年的经历,赵家两口子怎么救她,闫玉兰怎么去世,赵砚田后来为啥也没了。她说玉刚不是她生的,是她认下的孩子,非要带回来是因为这孩子没别人管了。母亲听着听着就不吭声了,晚上屋里点了灯,母亲看着睡着的玉刚叹了口气,说红梅心太善,遇上好人了,孩子以后就是家里一份子,她得帮着养。红梅感动得不行,扑母亲怀里哭了半天。 回城后,红梅在纺织厂找了份活儿,天天早出晚归,累得够呛。玉刚四岁了,挺淘气,家里老被他弄乱,红梅一边收拾一边教他认字。她没啥怨言,就是想给孩子个好点的生活。可邻里街坊嘴碎,有人当面问这孩子哪来的,说她一个大姑娘带着孩子不好找对象。红梅就笑笑,低头干自己的活。相亲的事儿也多半黄了,男方一听她带个孩子就摇头,有回一个工人直接说养不了别人孩子,红梅也没多说,端茶送客。 红梅三十多岁了,还是单身。她心里有数,只要男方不接受玉刚,她就不嫁。结果老同学李明出现了,这人是个老师,挺朴实,几次来家里跟玉刚聊得挺好,说这孩子聪明。后来李明认真提了亲,说愿意把玉刚当自己儿子养,红梅这才点了头。婚后两口子一块儿拉扯玉刚,李明教他算术,带他放风筝,日子过得踏实。玉刚长大后考了军校,穿上军装那天,红梅眼泪止不住,李明搂着她说孩子有出息了。 玉刚后来当了军人,还立了功,退伍后常回赵家沟帮村里孤寡老人干活,说是红梅教他要有担当。他觉得自己运气好,摊上红梅这么个妈,还能有李明这样的爹。他常说,红梅当年带他回城是给他撑了片天,他也得给别人撑一片天。红梅听到这话,心里挺安慰,觉得自己这些年没白熬。 这故事听着挺接地气,没啥大起大落,就是一个普通女知青的经历。那时候知青返城不少人都有自己的难处,红梅这事儿也不算稀奇。她没啥惊天动地的壮举,就是凭良心做事,硬是把玉刚拉扯大。母亲开头骂得凶,后来心软,也挺像那年代老一辈的脾气。红梅跟母亲这关系,说白了就是一家人吵归吵,到头来还是互相撑着。 再说那时候的社会风气,未婚带孩子确实容易让人指指点点,红梅顶着这些议论也没退缩。她在农村吃的苦,回城后受的累,都不是啥新鲜事,很多知青都差不多。她跟赵家两口子的情分,还有后来跟李明的婚姻,都是实打实的缘分,没啥虚头巴脑的渲染。这故事里的人性味儿挺足,有恩报恩,有情讲情,搁现在看也没啥违和的。 红梅这人吧,说不上多伟大,就是踏实。她带着玉刚回城,面对母亲的火气和外人闲话,愣是咬牙挺过去了。她跟母亲那点矛盾,其实也挺常见,哪个家里没点磕碰?母亲后来改口帮她养孩子,也不是啥大反转,就是听明白了前因后果,心软了而已。这一家子的事儿,说到底就是普通人过日子,有苦有甜,有吵有和。

0 阅读:48
无畏战士闯龙潭

无畏战士闯龙潭

爱我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