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万德军被十倍之数的苏联红军包围,苏军派人去劝降,没曾想,施特默尔曼将军却一口回绝:“军人只有战死沙场,没有所谓的被俘!”随后,年近60岁的他,端起枪就冲了上去,看着这一幕后,德军士气大增,到最后居然有4万人成功突围,只是施特默尔曼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1944年初,苏德战场的局势已经彻底逆转,乌克兰的科尔松—切尔卡瑟突出部成为双方拼死争夺的焦点,这里聚集着大约六万名德军,其中既有国防军,也包括被视为精锐的党卫军部队。 与他们对峙的,是人数与火力都占据压倒性优势的苏联红军,兵力对比接近十比一,苏军的计划很明确,要用钢铁洪流把这股残余部队连根拔起。 随着包围圈迅速收紧,德军的处境每一天都更加绝望,补给早已被切断,伤员无法运出,弹药几乎枯竭,许多士兵只能依靠仅存的口粮和融雪维持生存。 在绝境中,苏联方面派出了使者进入德军阵地,试图通过劝降来避免继续消耗兵力,德军指挥部一度陷入沉默,所有人都清楚,若能接受条件,至少还能保住性命。 就在此时,集团军总司令威廉·施特默尔曼拒绝了这个提议,对他来说,投降并不在选项之内,唯一的归宿就是战死前线,这番表态迅速传遍各个阵地,让本已低落的士气意外重新燃起。 许多士兵从将军的决绝中获得了继续拼杀的理由,他们开始相信,即便无法赢得战争,也至少可以冲出一条活路。 作为一名年近六十的上将,施特默尔曼本可以乘坐特意准备的飞机撤回后方,柏林曾经下达过这样的安排,希望保存高级将领以便日后再战,可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一机会,理由是空中通道更应该留给重伤员,而他要与士兵们同生共死。 更令人震撼的是,在随后的突围计划中,他主动选择亲自指挥断后部队,对他来说,年纪已近暮年,留下来抵挡追击是一种义务,而让年轻人活下来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结果。 突围的时机选在二月十六日的夜晚,大雪与暴风掩盖了行军的声音,也为这场赌博般的行动提供了天然的掩护,德军分成梯队,装备最精良的装甲师作为锋刃,负责在苏军防线撕开口子。 随后大批步兵迅速涌入缺口,试图在混乱中逃出包围,整个行动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惨烈的代价,苏军的火力线一层接着一层,密集的炮击和机枪扫射让道路上很快堆满尸体,每一寸前进都仿佛是用血肉换来的。 施特默尔曼指挥的殿后部队承受了最猛烈的追击,苏军不可能容忍敌人从眼皮底下突围,他们调动了大批兵力封堵缺口,断后的任务几乎就是死亡判决,但施特默尔曼依旧冷静地调度火力,在弹坑之间穿梭,命令各个小组不断变换阵地,以拖延时间。 突围的最后障碍,是一道冰冷的格尼诺伊-季基奇河,河水深而急,没有桥梁,也没有渡船,工兵们冒着密集火力,用木板、残骸和绳索搭建临时浮桥,甚至用人体组成链条,把不会游泳的同伴推过水流。 无数人在河里被击中,水面被鲜血染红,但依然有队伍顽强冲了过去,最终大约四万人成功渡河,与外侧接应的部队汇合,这在东线的惨烈环境下,被视为一次奇迹般的突围。 可带领他们坚持到最后的总司令,却没有走出这片雪地,施特默尔曼在掩护撤退的过程中中弹身亡,等到苏军占领他最后指挥的位置时,发现他依旧保持着射击的姿势,手中的步枪紧紧扣着扳机。 他的死状让敌人也为之动容,苏联方面的指挥官科涅夫见到这一幕,久久无言,最后下令以军礼安葬这位对手,以表示对其勇气和坚守的尊重。 这场战斗并未改变德军在东线的整体颓势,战争的结局早已注定,但在切尔卡瑟的雪原上,施特默尔曼用行动诠释了军人的另一种意义,没有退路时,他选择牺牲自己来换取更多人的生机。 对士兵而言,他的背影成为突围中最坚硬的支撑,对对手而言,他的坚持赢得了少有的敬意。六万大军被包围,最终有四万人脱险,而那位年近花甲的将军,永远留在了冰雪与硝烟之间,他的名字,与那句“不战死便被俘”的誓言,一同被刻进了历史。
抗战中,新四军7团正在休整,日伪军千余人突然攻来,团长彭德清正要部署,却发现前卫
【2评论】【8点赞】
佛前一片尘
为纳粹而死,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