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近日公开拒绝中国参与乌克兰安全保障机制的表态,意外引发了一场外交交锋,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一句直白的批评,直接把事件推向高潮。 这场围绕“中国能否担任安全担保国”的争论,表面看是俄乌博弈的延伸,实则折射出当前国际安全秩序重构的深层矛盾。 事情的导火索是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8月20日的提议。他明确支持由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及中国共同为乌克兰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并强调“不能只让西方国家单方面主导这一机制”。 这一提议暗含俄方的战略考量:通过拉拢中国参与,既能对冲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话语权,又能借助中国的中立形象提升和平协议的权威性。 俄罗斯专家私下说得更直白:中国的参与能有效防止西方国家“一手遮天”。然而不到24小时,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便泼来冷水。 他在8月21日接受外媒采访时直言“乌克兰不需要中国提供安全保障”,并抛出三条理由:指责中国未阻止2022年冲突爆发; 声称中国通过民用无人机市场间接援助俄罗斯;甚至翻出30年前的旧账,称中国作为1994年《布达佩斯备忘录》签字国,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中“无所作为”。 这些指控很快被事实证伪——中国从未签署过《布达佩斯备忘录》,该协议仅由美俄英乌四国达成;而无人机问题,连乌克兰副总理都承认是乌军自行改装民用设备,与中国政策无关。 更矛盾的是,泽连斯基一边否定中国,一边却高度依赖对华贸易:2023-2024年乌克兰23%的粮食出口中国,累计贸易额超222亿美元,中国市场已成乌克兰战时经济命脉。 耐人寻味的是,泽连斯基的“拒华”表态恰与一笔千亿美元交易同步曝光。就在他发声前夕,乌克兰与美国达成协议:承诺向美购买1000亿美元武器,换取美方战后安全保障。 但协议暗藏附加条款——未提供军援的国家不得参与战后重建。这意味着泽连斯基需配合西方将中国排除在外,才能延续援助生命线。 这种“经济靠中国、安全押西方”的割裂策略,本质上反映了乌克兰的困境:既想借西方之力抗衡俄罗斯,又无法摆脱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最终陷入战略失衡。 中国的回应则始终冷静且连贯。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22日重申中方“光明磊落”“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强调“先停火再谈保障”的务实步骤。 这种定力源于清晰的自我定位:中国从未主动寻求成为担保国,也绝不卷入他国军事承诺。 相比某些大国热衷的“安全保障联盟”,中国更专注实质性促和行动——从冲突初期提出“四个应该”原则,到推动人道救援通道,再到维持乌克兰农产品进口,每一步都紧扣“劝和促谈”主线。 深层看,这场风波凸显了全球安全治理模式的代际冲突。俄罗斯主张多极化保障体系,认为联合国五常共同参与才能平衡西方霸权; 美国则试图通过“北约模式”将乌克兰纳入单边安全框架;而中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本质上是对旧有联盟对抗逻辑的超越。 卢卡申科的警告之所以掷地有声,正因为其道出一个现实:在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地区冲突交织的当下,没有包容性多边机制,任何和平方案终将是沙上筑塔。 参考资料:卢卡申科驳斥泽连斯基涉华言论:没有中国参与,很难实现持久和平 2025-08-23 13:15·京报网
卢卡申科出来表态了!在泽连斯基一口否定中国成为担保国的可能性之后,卢卡申科表示,
【151评论】【44点赞】
用户10xxx93
太好了,让乌克兰找欧美乞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