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元代散曲家陈草庵的一首讽刺曲。 元代散曲兴起于民间,融合了市井口语和文人感

蕊蕊聊过去 2025-08-23 14:29:52

这是元代散曲家陈草庵的一首讽刺曲。 元代散曲兴起于民间,融合了市井口语和文人感慨,那时候蒙古人统治中原,社会变动大,汉族知识分子仕途不顺,许多人通过曲词表达对世道的看法。陈草庵本名陈英,字彦卿,北京地区人,他亲身经历过元朝从建立到稳定的过程,在官场担任过监察御史和中丞这类职位,负责纠察官员不法,但蒙古优先的政策让汉人升迁难上加难。后来他以草庵为号,隐含对官僚体系的疏离,现存二十六首小令,多用直白语言剖析人间百态,钟嗣成在《录鬼簿》里把他列为前辈名家,孙楷第考证他还当过宣抚和河南省左丞,显示他一度在政坛活跃。 这首曲子用山坡羊牌子,结构简洁,节奏明快,常用来表达讽刺主题。它以鸡鸣鸦噪比喻一日忙碌,指向人们对功名的追求,反映元代士子在异族统治下的境遇。社会动荡,科举虽有但竞争激烈,长安作为古都象征权力中心,吸引无数人奔波。陈草庵借此观察世情,质疑名利场的价值,体现了元曲的现实批判精神,与关汉卿、马致远等作家呼应,却更侧重哲理反思。 曲子开头写道,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这几句点出从早到晚,世人都在名利场中追逐。鸡鸣代表清晨,鸦噪象征黄昏,无论何时,人们都卷入尘世喧嚣。元代汉人求官不易,却仍前仆后继,反映出名利的诱惑普遍存在。就算像李白那样狂放,也会去长安求仕;孟浩然潇洒,却在失意时抱怨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郊中进士后,更得意地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名利场上,谁都难置身事外,不碰壁就不会停下。 接下来,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这部分写追逐名利的辛苦。山路万里,水途千里,人们为功名跋涉不惜代价。元代交通不便,士子从各地赶考,付出巨大努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长安道上满是求利之人。没有功名是轻易得来的,背后代价常人难想。 最后,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这几句叹息名利不值。时光飞逝,少年转眼衰老,江山不变,人却憔悴不堪。与其在名利路上挣扎,不如淡泊明志。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明白这道理,就能看出为名利憔悴的不值得。有些人争名逐利,最后不只憔悴,甚至身败名裂。懂得满足,守护身心,比争利重要。 这首曲子在元代政治环境下,对汉人士子来说有险恶意味。那时汉人文官只占百分之四,好不容易做官,还面临倾轧。陈草庵用讽刺手法,劝人卸甲归田,表达对功名利禄的感叹,最终化作烟尘一吹而散。读来接地气,像在说我们老百姓的心里话,从古到今,名利场总让人迷失。 如今我们国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勤奋工作但也要注重身心平衡。这首曲子提醒大家,在追求事业时,别忽略健康和内心平静。就像老子教导的,知足知止才能长久。元曲这种文艺形式,源于民间,反映百姓生活,至今仍有启发。 陈草庵的散曲多叹世,另一首山坡羊叹世写道江山如画,茅檐低厦,妇蚕缫婢织红奴耕稼,务桑麻捕鱼虾,渔樵见了无别话,三国鼎分牛继马,兴休羡他,亡休骂他。这也表达对历史的超脱,劝人过朴实日子。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这样的哲理比比皆是。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庄子说至人无功,至仁无亲。陈草庵借曲子延续这智慧,讽刺那些一味追逐的人,最终落得空虚。 这首曲子流传至今,在各种元曲选集中出现,如元曲三百首,影响深远。现代人读它,能从中汲取教训,避免盲目竞争。尤其在当下社会,大家忙于工作,但要记得山依旧好,人别憔悴了。 总之,陈草庵这首讽刺曲,用简单话语道出深刻道理。它不只是文学作品,更是人生镜鉴。我们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追求和谐,这曲子正合此意。读后让人反思,在红尘中如何保持本心。

0 阅读:2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