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一个人能无私到什么程度!”法国一男子来到中国40年时间,竟然无偿资助

韫晓生 2025-08-25 14:31:46

[中国赞]“一个人能无私到什么程度!”法国一男子来到中国40年时间,竟然无偿资助了70多位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而他提出的唯一要求,竟然是,他所资助的学生,学有所成后必须回到中国!   (信源:澎湃新闻——他是法国空军司令的儿子,却把人生的最后40年给了中国)   当人们谈论投资,脑海中浮现的总是资本与回报。一位名为让·德·米里拜尔的法国人,却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投资哲学。他来自法国空军司令的家族,高鼻梁,蓝眼睛,本可享受欧洲的优渥生活。   他却在1976年做出了一个颠覆性的选择。那一年,他带着一本汉法词典,只身来到中国北京,街上的人们还穿着带补丁的衣服。这不是一次冲动的旅行,而是一场以一个国家的未来为标的,以自己全部生命为资本的价值投资。   这位后来取名米睿哲的法国人,他投资事业的原始基金,源于对自我近乎极致的剥离。在西安外国语学院任教后,他主动拒绝了学校发放的高工资,仅依靠法国政府提供的微薄津贴生活。   这并非某种姿态,而是一项极为严苛的财务纪律的开始。他将自己的生活成本压缩的最低,他的衣柜里只有两件换洗衣服。他经常啃干馒头这都是他日常的生活写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他积累“可投资资本”的手段。   他通过剥离自身物欲所积攒下的每一分钱,都悉数转化为了教育资源。这些钱,变成了学生们渴望的录音机、电视机和原版法语小说。   他甚至会把自己的生活费,拿去为陕西山区的学生买一双过冬的棉鞋。有一次,他将自己最后一个馒头,分给了饥饿的学生。他以苦行僧般的方式,将个人需求降至冰点,只为将资本的效用发挥到极致。   米睿哲的资助,从来不是无差别的善举,而是一项眼光长远、目标明确的战略投资。他一生资助了七十多位中国学生,总金额近百万元,每一位都是他审慎选择的“潜力股”。   为了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他会进行深入的“尽职调查”。他曾徒步三天,翻山越岭进入陕西商洛的偏远村庄进行家访,只为亲眼确认那个在昏暗煤油灯下抄写法语单词的女孩,是否值得他倾力相助。   当他看到有学生因为凑不齐出国留学的费用而痛哭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积蓄。他资助学生出国深造,却附带了一个不可动摇的“灵魂契约”:学成之后,必须返回中国。他对资助的学生强调,学成之后一定要回到中国。他相信这些年轻人是国家的支柱。   他告诉那些即将远行的孩子们:“你们是中国的孩子,这儿才是根。我帮你们飞出去,是盼着你们带着本事飞回来,让中国变得更加强大。”   他的“投资组合”最终收获了惊人的回报。超过四十人获得了硕士以上学位,超过二十人成为中国高校的骨干教师。他的学生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当一场投资临近终点,多数人考虑的是如何获利退出。米睿睿的选择,却是将自我完全融入他深耕了数十年的这片土地,实现个人与这片热土的永久绑定。这才是他所追求的终极回报。   他早已不是一个旁观者。1982年,他站在兵马俑前,真切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深邃脉搏,这坚定了他深度融入的决心。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而中国。他用实际行动,将自己从一个文化的欣赏者,转变为一个文化的参与者与传承者。   最终,他做出了最彻底的“资产合并”决定。在去世前十年,他便悄然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决定将自己的身体作为最后的资本,注入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他觉得这很值得:“死后还能给医学院当教材,多值!”   2015年冬天,这位96岁的老人在西安安详离世。他的投资并未就此终结。“米睿哲中国爱心教育助学基金会”随之成立,将他的理念以机制化的方式传承下去。   外界曾有人不解,认为他“傻”,放着法国坦途不走,偏来中国吃苦,米睿哲从未在意这些评价。八十多岁时,他坐着轮椅参加学生聚会,望着满屋子由他亲手“投资”的建国者,他满脸皱纹地笑着,满足地说:“你们都回来了,我没白忙。”   这便是米睿哲的“中国投资学”。它的价值无法用财务报表来衡量,而是深刻地烙印在一个国家的进步与一代人的命运之上。他以一个法国贵族的远见和魄力,进行了一场跨越四十余年的灵魂押注,最终,他赢得了整个时代的回响。

0 阅读:14

猜你喜欢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