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信源:(央视新闻——《红色记忆:刘邓大军里的"灭虱战"》) 1947年夏天,

柔花弱草意绵 2025-08-26 14:05:11

主要信源:(央视新闻——《红色记忆:刘邓大军里的"灭虱战"》) 1947年夏天,陕北战局紧张。 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中原野战军12万人,放弃原有根据地和大量物资,从中原出发,向大别山区进行战略转移。 这是一次充满挑战的千里跃进。 在刘邓大军中,团长苟在合指挥的49团,肩负着掩护大部队转移的重任。 面对敌军重重包围,49团经历了多场硬仗。 他们从陇海铁路沿线血战,突破黄泛区泥泞,转战沙河一带,顽强阻击敌人,为大部队争取了宝贵时间和空间。 战士们不分昼夜在恶劣环境中执行任务,常常刚结束激烈战斗,就要立即投入急行军或与敌军周旋。 连续多日作战,官兵极度疲惫,常常倒地就睡,连衣服都顾不上脱。 苟在合是位身经百战的老红军,参加过长征和抗战,以作战勇猛、意志坚韧著称,深受部下爱戴。 一次激烈战斗结束后,他率部击退敌人返回临时营地。 安排好岗哨,紧绷的神经稍松,他准备休息片刻。 就在这时,一种难以忍受的剧烈瘙痒突然席卷全身,让他坐立不安。 这种奇痒由来已久。 自部队开始长途行军作战以来,白天战斗激烈,晚上累得倒头就睡,根本没精力顾及个人卫生。 虽然身上早就发痒,但疲惫感和困意压过了痒感。 现在战斗间隙稍得喘息,痒感便猛烈爆发。 实在痒得受不了,苟在合脱下那件被汗水和泥水浸透的军装外套。 警卫员见状,连忙接过湿衣服,拿到旁边火堆边烤干,想着团长穿上能舒服些。 警卫员把衣服凑近火堆烘烤。 没过多久,寂静的夜里突然响起一阵密集的“噼啪”声,像是小鞭炮炸响。 同时,一股类似烤肉的焦糊味弥漫开来。 警卫员吓了一跳,赶紧翻开烘烤的衣服查看。 眼前的景象让他目瞪口呆:只见团长军装内衬接缝处,密密麻麻布满了米粒大小的虱子! 数量之多,令人头皮发麻。 火烤高温让虱子纷纷爆裂,发出声响,散发焦糊味,一些已被烤得焦黑。 苟在合听到声响闻到气味,看到警卫员惊愕表情,问道:“怎么了?衣服里有炒黄豆吗?” 警卫员回过神来,苦笑着回答:“团长,现在仗打得,哪还有炒黄豆。您这衣服里全是虱子,怕是有成千上万只!” 警卫员本想开个玩笑,但苟在合听了心情异常沉重。 他想到的不是自己难受,而是普通战士们。 自己作为团长条件好些,身上虱子尚且如此之多,那些日夜在前线摸爬滚打、条件更艰苦的战士们,身上虱子岂不更多? 处境岂不更糟? 这个念头让他猛然想起以前读过的关于拿破仑军队东征的历史记载。 当年拿破仑率法军远征俄国,在维尔纽斯以北地区,有超过一万名士兵并非死于战场拼杀,而是感染斑疹伤寒病亡。 战后研究者在阵亡士兵遗骸和衣物中发现大量虱子,并在其牙齿中检测出斑疹伤寒病原体。 原来,这些骁勇士兵,最终竟被小小虱子夺去生命。 这个历史教训让苟在合瞬间警醒。 虱子绝不仅是带来瘙痒的小麻烦,更是传播致命传染病的媒介! 在缺医少药、环境恶劣的战争条件下,一旦斑疹伤寒在部队流行,后果不堪设想,杀伤力可能远胜敌人枪炮。 深夜,苟在合不放心,亲自去战士营房查看。 眼前景象印证了他的担忧:许多战士正饱受虱子叮咬之苦,身上布满抓挠红痕,有些已抓破感染,出现红肿甚至发热症状。 他立刻向上级申请调拨药品,但得到回复:部队处于长途行军转移状态,各级官兵普遍受虱害困扰,药品储备极为有限,无法满足需求。 正当一筹莫展之际,苟在合脑海中灵光一闪,想起参军前在村口看到的一幕。 一个流浪汉靠在墙根晒太阳,手里拿着点燃的硫磺块熏烤破衣服。 当时年轻的苟在合还觉得好笑。 现在想来,那正是民间用硫磺杀灭虱子和虫卵的土办法! 曾经觉得可笑的情景,如今成了解决燃眉之急的希望。 “对啊!硫磺!”苟在合一拍大腿。 他立刻行动,一方面派人向当地老百姓购买硫磺,另一方面组织人手从部队储备弹药中小心提取硫磺成分。 材料备齐后,苟在合命令全团官兵将换下衣物集中到一个相对密闭房间或大帐篷里。 在衣物堆下点燃柴火,将硫磺块放置火堆上方,让硫磺燃烧产生的浓烟充分熏蒸衣物。 同时,安排战士们分批用烧好的热水彻底洗澡、清洗身体。 这套“硫磺熏蒸 + 热水澡”组合拳实施后,效果立竿见影,困扰全团官兵多日的虱子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部队在行军途中,也积极向沿途大别山地区群众宣传传授这个实用灭虱方法。 战士们亲身示范,教老百姓如何用硫磺熏蒸衣物,如何保持个人卫生,讲解虱子可能传播疾病的危害。 这些实用卫生防疫知识在山区迅速传播,帮助当地百姓改善卫生条件,减少因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实实在在地提升了群众健康水平。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柔花弱草意绵

柔花弱草意绵

柔花弱草意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