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个战士在炸日军碉堡时,把炸药包放错了位置,引爆后日军碉堡完好无损,副团长正要发火,却发现,日军的枪声停了! 1941年,山东抗日根据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日军在鲁中地区修建了大量混凝土碉堡,这些碉堡可不是普通的土木工事。每个碉堡都有三层,围墙分内外两层,都是混凝土浇筑,中间还填充了30厘米厚的碎石层。这种设计专门用来抵御炮击,八路军的土炮根本打不穿。 最让人头疼的是泰安的徐家楼据点。这个据点卡在根据地的咽喉要道上,日军经常从这里出动扫荡,搞得周围几十个村子的老百姓不得安宁。山东纵队4支队2团接到命令,必须拔掉这颗钉子。 负责指挥这次行动的是副团长王凤麟。王凤麟可不是一般人,他曾经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专门学习过爆破技术。手下有个得意门生叫刘厥兰,临淄人,12岁就下矿井当爆破工。这小伙子有个绝活,能通过岩石的声音判断需要多少炸药,在矿上被称为"活炸药计算器"。1938年参军后,王凤麟看中了他这个特长,专门教他军事爆破技术。 2月的山东,天寒地冻。王凤麟选择在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发起进攻。部队悄悄摸到据点附近,准备打个措手不及。可是日军早有防备,碉堡上装了好几盏大功率照明灯,把周围照得跟白天一样亮。 战斗一打响,情况就不妙。日军的机枪像割麦子一样扫射,八路军战士们只能趴在地上,连头都抬不起来。2团没有重武器,手里的步枪和手榴弹对混凝土碉堡根本不起作用。短短半个小时,就有几十名战士倒在了冲锋的路上。 王凤麟急了,他组织了一个"土坦克"。所谓土坦克,就是用厚木板和棉被做成的移动掩体,战士们躲在后面推着前进。可是日军的重机枪太猛了,子弹打在木板上噼里啪啦响,没推出去多远,土坦克就被打散了架。 眼看正面强攻不行,王凤麟把刘厥兰叫了过来。他交给刘厥兰一个20多斤重的炸药包,让他从侧面摸过去,把炸药包放在碉堡的地基处。地基是整个建筑的支撑点,炸掉地基,碉堡就会倒塌。 为了掩护刘厥兰,其余战士继续在正面吸引火力。刘厥兰抱着炸药包,贴着地面匍匐前进。他爬得很慢,每前进一步都要观察地形,寻找掩护。 就在他爬到一半的时候,天空突然亮了起来。日军打了照明弹!刘厥兰的位置完全暴露了,机枪子弹立刻扫了过来。千钧一发之际,他看到旁边有条排水沟,想都没想就跳了进去。 这条排水沟里的水早就结了冰,刘厥兰跳进去的时候,冰层破裂,整个人掉进了冰水里。2月的山东,气温在零下十几度,冰水刺骨,但他不敢动弹。日军的照明弹一颗接一颗,机枪不停地扫射,他只能趴在水里,只露出鼻子呼吸。 这一趴就是两个多小时。等日军放松警惕,刘厥兰才从水里爬出来。这时候他的衣服已经结了冰,身体冻得像根木头,手脚都没了知觉。他咬着牙,拖着僵硬的身体继续往前爬。 好不容易爬到碉堡附近,新的问题出现了。碉堡周围都是平整的混凝土地面,根本找不到王凤麟说的地基在哪里。时间不等人,天快亮了,再不炸就来不及了。刘厥兰急得满头大汗,最后只能把炸药包放在围墙的拐角处,点燃了导火索。 轰的一声巨响,炸药爆炸了。王凤麟在远处看得清楚,围墙被炸出了一个3米宽的缺口,但碉堡主体完好无损。他气得直跺脚,以为这次行动彻底失败了。 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爆炸过后,碉堡里的枪声突然停了。王凤麟等了几分钟,还是没有动静。他立刻组织突击队冲了上去。 战士们从缺口冲进去,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愣住了。碉堡里横七竖八躺着60多个日伪军,个个七窍流血,有的还在抽搐,但都失去了战斗力。突击队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碉堡。 战斗结束后,王凤麟和刘厥兰开始研究这个奇怪的现象。按理说,炸药在围墙外爆炸,碉堡里的人应该没事才对。经过反复分析,他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原来,炸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通过混凝土围墙传导进了碉堡内部。碉堡是个密闭空间,冲击波在里面来回反射,形成了高频共振。再加上碉堡"外实内空"的结构,震动被放大了好几倍。日伪军就像被放在一个巨大的震动器里,内脏受到剧烈震荡,当场就被震晕了。 这个发现让王凤麟和刘厥兰兴奋不已。他们总结出了一套新的爆破方法,取名叫"冲击波爆破法"。对付坚固的碉堡,不一定要炸毁主体,只要在合适的位置引爆炸药,利用冲击波就能震晕里面的守军。 有了这个方法,刘厥兰如虎添翼。在后来攻打茅茨据点的战斗中,他用同样的方法炸毁了3个碉堡。天桥崮战斗中,他更是创造了一人炸毁5个碉堡的记录。因为他总是像壁虎一样贴着地面爬行,战友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壁虎爆破手"。 从徐家楼战斗到抗战胜利,刘厥兰用这个方法炸毁了上百个日军碉堡。每次战斗,他都会根据碉堡的结构和地形,选择最佳的爆破点。有时候炸围墙,有时候炸地面,有时候甚至炸旁边的建筑物,利用传导过来的冲击波达到目的。
1941年,一个战士在炸日军碉堡时,把炸药包放错了位置,引爆后日军碉堡完好无损,
长河观澜
2025-08-27 08:31:00
0
阅读:150
用户13xxx58
狭小空间内震死都有可能,不愧是爆炸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