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李在明:韩国将脱离中国。 在飞往美国的专机上,他准备了一份献给盟友的激昂

香茶品岁 2025-08-27 12:08:25

韩国总统李在明:韩国将脱离中国。 在飞往美国的专机上,他准备了一份献给盟友的激昂讲稿。然而,几乎就在他起飞的同时,另一队人马正悄悄飞往北京,执行一项截然不同的任务。 一个念头始终在他脑中盘旋,挥之不去:与中国彻底切割,韩国的产业扛得住吗?这与其说是一个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清醒到残酷的自我提醒。 翻开前一年的经济报告,韩国的经济脉搏,几乎是跟着邻国市场的节奏在跳动。那边市场稍有风吹草动,首尔的经济指数就会立刻反映出来。 即便是被韩国视为国家骄傲的尖端电子产品,一旦拆开外壳,就会发现其命脉被牢牢攥在对岸的供应商手里。从显示面板到精密镜头,最关键的组件,都深深嵌在这张无法轻易挣脱的供应网里。 政治上喊了多年的“去风险”,产业界却用行动给出了相反的答案。2024年,韩国最核心的芯片产业,对华出口的货轮反而开得更勤了。 工厂的流水线、港口的集装箱和数百万人的饭碗,却无比诚实。向西倾斜的经济天平,每向东扳回一寸,都要付出实实在在的经济阵痛。 比如,韩国为了拿到美国《芯片法案》的补贴,三星只好保证,未来十年不在中国大陆升级先进芯片制造。这个承诺的后果很直接,三星西安工厂里,大量昂贵的机器就那么停着,工厂的效率掉得厉害。 韩国政府自己也掏钱扶持尖端产业,基金规模高达五十万亿韩元。但这笔钱近三分之一必须回头购买美国设备,民众觉得,这就像把钱从左边口袋掏出来,放进右边口袋给美国人看。 老百姓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2025年6月的民调里,超过六成的人反对和中国搞经济切割。在釜山、光州这些重工业城市,工人们更是忧心忡忡。他们担心,中国市场一旦关上,给现代汽车供货的那些小厂,至少倒闭三分之一。 比经济捆绑更让人无力的,是主权的长期缺失。直到今天,韩国境内还驻扎着两万八千多名美军,他们脚下的军事基地,土地所有权竟然属于美国国防部。 2025年,美国开出的防卫费账单,比三年前涨了三倍,这笔钱最后都摊在了每个韩国家庭头上。 驻韩美军享有的治外法权,更是一次次刺痛韩国人的心。2025年7月,平泽市发生了一件惨事。一个美国兵喝得大醉,开车撞死了一位送外卖的韩国人。 按照韩国法律,这至少得判三年,可那个美国兵交了点保释金,就直接回美国了。 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枉死,本国的法律却管不了凶手。笔者看到这里,心里也觉得憋屈。这种无力感,震动了整个韩国社会。 李在明这次去华盛顿,更像是一场艰难的讨价还价。会谈还没开始,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在社交媒体上对韩国政局指指点点,气氛顿时变得很尴尬。所谓的“经济合作”,其实就是拿本国利益去交换。 韩国答应进一步开放牛肉市场,换来美国对韩国汽车的关税减免再延长两年。可就是在这两年里,现代汽车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已经在往下掉了。 在半导体上,韩国被迫加入“芯片四方联盟”,从此往中国出口先进芯片,都得先看美国的脸色。 三星去美国建的3纳米芯片厂,甚至被要求把最核心的生产良率数据,实时传给美国商务部。这等于把自己的命根子交到了别人手里。 李在明的转向,不是一次主动的选择,而是一场被动的豪赌。他想带韩国跳出中国的经济圈,却一头扎进了美国一个更深的、约束力更强的体系里。 过去那种经济依赖,好歹还能在市场上谈谈价格、争争份额。现在这种技术捆绑,是华盛顿直接立法给你画红线,韩国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三星交出的工厂升级权和芯片良率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 放眼世界,有韩国这种烦恼的国家不止一个,德国、日本都是如此。 德国总理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小心翼翼地走钢丝,因为德国的汽车和化工也同样离不开中国市场。但德国好歹还在欧盟里有点空间,韩国的选择就显得更窄、更急迫。 李在明带回国的那些“成果”,最终指向一个可悲的现实:一个国家可以很有钱,但未必有完整的尊严。 这场“脱华融美”的痛苦尝试,正在逼着韩国人重新思考一个问题:韩国究竟是什么?一个能自己说了算的国家,还是那个总是听话的“模范盟友”? 这条路走下去,韩国人要面对的,可能是一个更根本的问题。 (来源:李在明:韩国不能再走“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路线2025-08-26观察者网;内含个人观点)

0 阅读:6
香茶品岁

香茶品岁

香茶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