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美援朝时,头脑最为清醒的美国高层,恐怕就是美国防长马歇尔了,他说的一番话,让人惊讶,此人的智慧非常不一般! 主要信源:(中国军网——朝鲜战争中美军的三次情报失误;参考消息——参考快评|美国,别忘了朝战的教训!) 在朝鲜战争初期,美国高层军事决策者中,国防部长乔治·马歇尔展现出非凡的战略远见。 与傲慢自负的麦克阿瑟将军不同,马歇尔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实力和战术有着清醒认识。 其三个核心判断在战争后期得到验证,却因前线指挥官的轻敌而被忽视。 马歇尔第一个重要判断是关于中国军队的作战决心和实力。 在志愿军入朝前,马歇尔就警告不要低估中国的军事干预能力。 可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不以为然,认为中国缺乏现代海军、空军和装甲部队,不足为惧。 据美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1950年文件记载,马歇尔在参谋长联席会议中表示:"我们必须考虑中国全面干预的可能性,他们在近期历史上展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军事组织能力。" 这种谨慎态度与麦克阿瑟的盲目自信形成鲜明对比。 麦克阿瑟确实有骄傲的资本。 他在二战太平洋战场屡建奇功,指挥仁川登陆战更是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 但正是这种成功经验让他产生了轻敌思想。 当志愿军采用"昼伏夜出"的机动方式隐蔽入朝时,美军侦察机未能及时发现大规模部队移动。 麦克阿瑟始终不相信中国会投入大量兵力,多次向华盛顿保证只有3-4万志愿军入朝作战。 马歇尔的第二个洞察是关于志愿军的部队性质。 当中情局送来首批战报时,马歇尔立即指出:"所谓'志愿军'很可能是中国的精锐正规军。" 他分析道,这支部队刚刚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拥有丰富的大规模作战经验,而且指挥官熟谙《孙子兵法》等传统军事智慧。 事实证明,首批入朝的确实是四野精锐,这些战士历经百战,擅长运动战和夜战,完全不同于美军熟悉的作战模式。 马歇尔之所以能做出准确判断,与他独特的职业生涯密切相关。 与麦克阿瑟这样的一线指挥型将领不同,马歇尔长期担任参谋工作,养成了严谨分析的习惯。 他在一战时担任军参谋长,二战期间出任陆军总参谋长,擅长从情报中提炼关键信息。 1944年晋升五星上将后,他领导制定了多项重大军事计划,知人善任,提拔了艾森豪威尔、巴顿等著名将领。 此外,马歇尔还有直接了解中国军队的独特经历。 1945年底,他以特使身份来华调停国共内战,在一年多时间里与蒋介石、周恩来等双方领导人多次会谈。 他不仅考察过国民党军队,也对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有深入研究。 在此期间,他甚至研读了中国古代兵书,对中国军事传统有深刻理解。 这些经历使他比从未真正了解中国的麦克阿瑟和杜鲁门更具洞察力。 马歇尔的第三个判断关乎中美两军的实战经验对比。 他客观指出,中国军队自1927年起连续作战23年,而美军直到1942年才参加二战,主要作战经验仅3年。 这种经验差距在战场指挥和战术应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志愿军将领擅长灵活机动,经常采取迂回包抄、分割围歼等战术,而美军则过于依赖火力优势和机械化装备。 遗憾的是,麦克阿瑟没有听取这些忠告。 他坚持认为空中侦察不可能漏过大部队移动,低估志愿军的伪装和机动能力。 结果在第一次至第三次战役中,联合国军遭到出其不意的打击,被迫节节败退。 1951年4月,杜鲁门总统终于解除麦克阿瑟的职务,但此时战机已失,战争陷入僵局。 历史学者大卫·哈尔伯斯坦在《最寒冷的冬天》一书中写道:"如果马歇尔的警告得到重视,或者由他亲自指挥朝鲜战局,战争初期可能会呈现完全不同的局面。" 马歇尔的理性分析与中国军队的实际表现高度吻合,这并非偶然。 他对中国文化和军事传统的理解,加上专业的情报分析能力,使他成为美国高层中最清醒的战略家。 朝鲜战争的教训表明,正确的战略判断需要建立在对对手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任何轻敌和傲慢都会付出沉重代价。 马歇尔的三个观点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必须客观评估对手实力,准确识别部队性质,充分重视实战经验差异。 这些军事智慧超越时代,值得深思。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9年,新任防长上任,许多部下是心里不服气的。后来,张爱萍上将回忆:“彭那时
【40评论】【5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