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被国家队“劝退”的削球王,如今成国乒活教材,让王艺迪们吃尽苦头。 2025

墨魂 2025-08-27 23:48:22

27岁被国家队“劝退”的削球王,如今成国乒活教材,让王艺迪们吃尽苦头。 2025年的社区乒乓球馆里,夕阳斜照在球台上,50多岁的丁松正弯腰给孩子捡球,手腕上的旧伤疤痕在光下格外显眼。 有孩子举着球拍问他“丁教练,你年轻时很厉害吧”,他笑着递过球,目光却飘向远处挂着的1995年天津世乒赛海报——那是他人生里最耀眼的时刻。 那年男团决赛,场馆欢呼声震耳,蔡振华教练拍着他的肩说“该你上了”,22岁的丁松攥着直板球拍走上赛场,手心全是汗。 没人看好他,毕竟瑞典名将卡尔松的快攻几乎无对手,而他的削球打法当时还被认为“不够凶”。 可开打后,所有人都傻了眼:他的削球不只是防守,球触拍瞬间突然变向,旋转强到卡尔松多次漏接,急得摔了球拍。 最终他赢了,帮中国队夺冠,走下赛场时,他只是默默擦了擦球拍上的汗。 谁也没料到,五年后他会在国家队收拾行李,那时乒乓球打法偏向快攻,教练组说“削球跟不上节奏”,他坐在角落,看着用旧的球拍,拍胶已磨出毛边。 离开那天,他没跟队友告别,背着包走出大门,回头望了眼训练馆,风掀动衣角,像极了当年他削出的球,带着不舍的弧度。 之后丁松去了德国打球。第一次在德国赢球后,一个德国小伙子用蹩脚中文问他“怎么打好削球”,他当场教对方握拍,后来那小伙子成了德国青年队队员,每次见他都念叨“是你让我爱上削球”。 回国后,丁松没回一线赛场,转而去上海交大当教练,第一次带校队比赛,队员紧张连输两局,他没批评,只讲自己当年世乒赛的经历:“打球比的不只是技术,更是沉住气的本事”,最终队伍逆转夺冠,队员们抱杯痛哭时,他又默默擦了擦球拍。 2023年夏天,国乒教练组找到他,说“队员打削球总吃亏”。他第二天就去了训练馆,陪王艺迪训练时,故意把球削得又怪又转。 王艺迪急得丢分,他停下来指点:“看球的旋转,别跟着球跑,要让球跟着你走”,后来王艺迪打削球明显稳了,队员们都说“有丁指导在,心里踏实”。 丁松有个习惯,每次训练后都把问题记在旧笔记本上,封面快掉了,里面满是削球技巧和队员弱点。 有天晚上,他对着录像反复看王艺迪的动作,膝盖因旧伤不太灵活,就靠着椅子调整姿势,直到找出改进方法才离开。 他心里清楚,现在乒坛不愿培养削球选手,青训教练总说“削球练得慢,不如快攻见效快”,可他总反驳:“每种打法都有意义”。 就像日本选手桥本用削球赢中国队员,不是技术多强,而是人家愿意沉心磨“慢功夫”,我们却少了这份耐心。 2023年他录综艺,演示削球时球在拍上转了好几圈才飞出,那段视频火了,很多人留言“原来削球这么有趣”,家长带孩子报班时指定学削球,丁松看着这些,觉得自己的坚持没白费。 如今丁松仍每天泡在球馆,要么陪国乒训练,要么教社区孩子,有次训练结束,一个孩子递给他画满球拍的纸,上面写着“我要像丁教练一样厉害”,他叠好纸放进兜,跟孩子击掌。 夕阳下,他握拍的手依旧稳,像当年在世乒赛上一样,只要拿起球拍,眼里就有光。 丁松的经历,藏着体育圈的现实问题:我们总追“热门”,却忽略需要沉淀的“冷门”,他因削球不流行被劝退,又因削球没人会被请回,背后是对多元打法包容度的不足,好在他没放弃,用几十年证明,任何打法只要坚持,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有时他坐在球馆看年轻人打球,会想起22岁赢卡尔松的场景,当年没想过当教练,更没想过教这么多孩子,可现在觉得,看着更多人爱上乒乓球、爱上削球,比拿冠军更有意义——冠军会更迭,但对运动的热爱,需要有人一直传递下去。 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选择阅读了此文,这说明是对我水平的认可,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再次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56
墨魂

墨魂

持续分期不稳定减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