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陕西汉中石门水库,一石匠受邀将一块峭壁上的两个错字凿下来,而工钱竟给到了10元一天!石匠欣然接受,可当他看到那两个字后,不禁满腹疑云:这两字有何特别之处值这么多工钱?难道里面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陕西汉中石门水库工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启动,主要目的在于调控褒河水资源,服务当地农业生产和防洪需求。工程选址褒谷地带,地势险峻,河道中多有巨石阻挡水流。 施工过程中,团队发现河心一处岩石表面存有古老字迹,经初步辨识,认定为两个不规范字样,可能影响水库蓄水功能。为确保工程顺利,负责人决定移除这些刻痕,并通过本地渠道寻找专业工匠执行。日常劳务费用较低,而此项工作报酬设定为每日10元,吸引了周边熟练人员。一位长期从事石雕的工匠获选,他凭借经验接受邀请,携带必要工具前往工地。 现场环境复杂,水流湍急,但任务明确要求完整剥离字迹部分,避免损毁整体结构。这一决定实际源于对古迹的保护意识,当时相关单位已认识到字迹潜在价值,却以错字名义操作,以免引发不必要关注。工匠的参与成为文物迁移的关键环节,确保石刻脱离原位,转运至安全场所。 工匠抵达后,直接面对河中巨石,上刻“衮雪”二字,每字规模约半米,线条粗放有力。工程方指示需用三天时间完成剥离,他从字迹外围入手,运用锤凿逐步分离石板。首日聚焦轮廓清理,次日处理内部笔画,第三日收尾固定。整个过程注重精度控制,石屑落水不留痕迹。 完成后,石板用绳索捆绑运上岸,他领取全额报酬30元,对方仅简述为无关字样,便结束交接。这一操作并非随意,而是针对石刻的专项抢救。石门水库兴建直接威胁褒谷古迹群,原有石门十三品等多处摩崖刻字面临淹没风险。 相关文物部门介入,组织专业力量迁移珍贵部分,其中“衮雪”作为重点对象,被完整取下。工匠虽不知情,但其工作客观上贡献了文物保护。该石刻属于汉魏时期遗存,体现了书法与历史交融的价值,后续保存工作进一步凸显其重要性。 “衮雪”二字源于三国时期曹操活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曹操率军平定汉中张鲁势力,班师途中途经褒谷口。面对褒河水势汹涌,浪花撞击岩石,他兴起题写二字于石壁。 随从询问含义,曹操解释为一江之水岂缺水,借此描述河水奔腾景象。该字迹采用草书风格,笔力遒劲,结构开阔,展现曹操书法造诣。他擅长章草,作品流传有限,此为现存唯一确凿手迹。石刻位置原在褒斜道南端崖壁,后因水库工程于1970年左右迁移至汉中博物馆。 十三品中,此二字独具特色,左侧有“魏王”款识,确认作者身份。曹操军事生涯中,此战标志其势力扩展,汉中作为战略要地,进一步巩固其地位。石刻不仅是艺术品,还承载时代背景,反映魏蜀争霸格局。该遗存的保护体现了文物工作者的前瞻性,避免了永久损失。 石刻含义超出表面描述。“衮”字指古代帝王礼服,象征权威追求;“雪”字表白净纯洁,寓意清正治理。曹操通过二字寄托政治理想,欲掌控天下,建立清明秩序。 他一生注重人才选拔与制度改革,此类题字常见于征战途中,体现文武兼备特质。历史记载显示,曹操好剑术与文学,书法作品多见于摩崖石刻。“衮雪”作为代表,线条粗犷,运笔流畅,影响后世书道。日本书界甚至称石门十三品为师法对象。 该石刻经宋清时期多次摹拓,原石曾建亭遮蔽风雨。水库修建前,文物团队评估淹没风险,决定整体迁移。工匠的凿取确保石板完整,现存汉中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类似遗迹在褒谷众多,如石门颂与石门铭,共同构成汉魏文化集群,供研究者考证。 十余年后,工匠年岁渐长,一次参观汉中博物馆时,意外认出展柜中那块石板,正是昔日凿下之物。他向讲解员求证,获知详情:二字非错别字,而是曹操真迹,迁移旨在永久保存。
1968年,陕西汉中石门水库,一石匠受邀将一块峭壁上的两个错字凿下来,而工钱竟给
孙玉俊说
2025-08-28 19:29: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