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1军军长陈家贵刚从中越前线回来,就在街上遇到流氓碰瓷,向他索要巨额赔偿。陈家贵一愣:“你们吃错药了吧!” 在1979年的那个夏天,一位身经百战的军长从边境战场归来,本想短暂放松,却意外卷入街头纠纷。这起事件牵涉到一群街头混混的敲诈行为,军长以其过硬的本领应对,过程充满波折,究竟如何化解这场突如其来的麻烦? 陈家贵出生于陕西汉中,早年投身革命事业,从1934年起加入红军队伍,经历了多次重大战役的考验。他在抗日时期担任过连指导员和营教导员等职务,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解放战争阶段,他逐步升任团长一职,指挥部队参与了淮海战役和渡江作战等多场关键战斗。1955年,他获得上校军衔,此后继续在军队中担任要职。 1975年,他出任11军军长一职,负责指挥该军各项任务。11军隶属昆明军区,主要部署在西南地区,担负边境防御职责。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前,该军已做好充分准备,陈家贵亲自带领部队投入战斗。他的指挥风格注重一线督导,确保部队协调作战。 战绩显示,11军在西线黄连山省地区作战中,成功歼灭敌军2901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这次战争中,陈家贵尽管年近六旬,仍坚持与士兵同吃同住,体现出老一辈军人的坚韧作风。战争结束后,他获得表彰,并于1985年晋升中将军衔,后担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直至1990年离休。 对越自卫反击战于1979年2月17日正式打响,中国军队从广西和云南两个方向发起进攻,旨在回击越南的边境挑衅。11军作为西线主力之一,参与了多个战役,包括攻克老街和谅山等重要目标。 部队在丛林和山区环境中作战,面临地形复杂和敌方伏击的挑战。连续作战导致士兵体力消耗巨大,精神负担加重。为缓解这一情况,上级部门决定实施部队轮换制度,将部分单位调回内地休整。11军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撤回国内的。 陈家贵作为军长,严格执行战备要求,同时安排官兵分批休假,允许他们返回家乡与家人团聚。这种安排有助于恢复部队战斗力,也体现了人文关怀。陈家贵本人也利用短暂时间外出活动,以调整状态。 由于军服尚未干燥,他选择穿普通衣物外出,这为后续事件埋下伏笔。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街头治安问题偶有发生,一些闲散人员从事敲诈勒索活动,影响民众生活。 陈家贵外出时行至一处集市区,几名青年突然上前阻挡,声称他撞倒了其中一人,要求支付高额医疗费用。这种行为属于典型的碰瓷敲诈,当时在一些城市较为常见。 这些青年人数不多,但举止粗鲁,试图通过围堵方式逼迫支付。陈家贵凭借多年军旅生涯养成的警觉性,判断这并非偶然碰撞,而是有预谋的讹诈。他没有立即妥协,而是直接否认事实。冲突由此升级,一名青年上前拉扯,导致陈家贵出手反击,一记耳光打得对方措手不及。 尽管年过六旬,陈家贵的身体素质和格斗技能仍保持良好水平。他曾在长征和抗日战场上习得防身技巧,并在解放战争中多次近身搏斗。这些经历让他在面对多人围攻时,能够有效应对。 他先后击倒两名袭击者,迫使其他人暂时后退。但青年人数增加,总计十余人加入,其中部分人携带棍棒,形势变得不利。陈家贵虽有武艺傍身,但年龄因素使他无法长时间纠缠,需寻找脱身机会。 就在冲突激烈之际,几名警卫员从远处赶到。他们是政委安排的暗中保护力量,为避免影响陈家贵外出兴致,一直保持距离跟随。警卫员均为精锐士兵,战斗经验丰富,迅速介入后,仅用短时间就将所有青年制服,包括最初装作受伤的那人。 围观群众见状,也上前协助,将青年们捆绑起来。警卫员向陈家贵解释跟随原因后,他指示将这些人全部移交本地公安机关处理。这些青年平日里从事欺诈和霸凌活动,民众对其不满已久,但缺乏有力干预。 这次事件为当地治安提供了契机。公安局长获悉后,对青年们实施初步惩戒,但陈家贵及时制止,强调一切需按法律程序办理,不仅针对此次冒犯,还应追查他们以往对民众的侵害行为。局长接受建议,确保案件公正审理。
1939年11月,杨成武半夜发现一名战士在路边小解且姿势古怪,上前查看后他立即转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