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七万多匹日本军马成了烫手山芋!这些东洋马可不是普通牲口,当年小鬼子为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8-30 23:33:28

抗战胜利后,七万多匹日本军马成了烫手山芋!这些东洋马可不是普通牲口,当年小鬼子为了养它们可下了血本。从阿拉伯引进种马,在北海道搞专业马场,硬是把日本土马改良成能拖大炮、跑山路的战争机器。最绝的是1941年,鬼子一个联队光军马就配了一千多匹,比人还金贵。 他们一开始真不想接。 那群马,七万多匹,堆在各地受降点,马厩不够,草料不够,牵马的绳子都不够。 有人说:“这不是战利品,这是债。”确实。枪炮能封存进库,飞机能拆解回炉,马是活的。 活的,就得吃、得喝、得人伺候。 可别忘了,这批马是日本人带过来的,纯种的、改良的、从阿拉伯、东欧、蒙古一路调来的血统,全都压在他们北海道那些牧场里。 马有名册、有耳标、有服役记录,像兵一样受训练,一天三顿干草,马蹄要修,马毛要梳。 平时士兵不准先吃饭,得先喂马,这是规矩。 不是讲情怀,是讲纪律。 而这些马,是战争里真正走过泥泞、负过重炮、穿过山林的。 日军表面上说机械化,背后还是靠马扛着炮、拖着弹药箱在走。山炮拆成三段,六匹马配一组;机枪小队五匹马伺候着;指挥官骑马,补给线靠驮马,一环扣一环。 摩托车跑不过泥地,但马能。你说重要不重要? 问题是,日本人打仗讲马政,国民党接收完之后,没人真当回事。 接收委员会、产业处、军需署,各拉各的线。文件很漂亮,条款写得密密麻麻:“敌伪资产分门处理”“牲畜按需拨交”“军马归军事主管机关统一统筹”……可一落实到地方,就全乱了。 地方接收员连马种都分不清,草料账谁报销、马厩坏了谁修,一问三不知。 没人真把这些马当战略资产。 更可笑的是,当时正吹美国风。 美援的卡车、吉普车一批一批运进来,有人以为从此可以“一键现代化”。谁还看得上马?甚至有人开会拍桌子说:“马是落后象征,是负担,不如推掉。”你说荒不荒唐?可就是这么荒唐的思路,真实存在过。 其实马不怕落后,就怕没人懂。 这些“东洋马”太娇贵,养惯了。 一换水土就掉膘,草料没喂对就生病,尤其夏天,饮水不足会得疝气,挺着肚子在马厩打滚,活活疼死。 日本人设哨兵24小时守马厩,是有原因的,他们知道一匹好马的训练成本是多少。 可国民党军队呢?白天没人理,晚上连棚都懒得盖。一夜之间,整排的马倒下去。 也有人想补救。 贵州那边曾经养过一批,从阿拉伯马那儿配来的杂交种,想慢慢恢复本土的军马体系。 但地方太潮,马脚烂得快,驯养教官也是新兵上任,弄不出头绪。 新疆那边从苏联弄过顿河马,路途远,回头又没人跟进。 军马育种这种事,不是你今天下个命令,明天就能看见成果的,最少得两代,得有人蹲得住。 可当时哪有人蹲得住?内战开打,人人忙着调兵遣将,筹粮筹款。 有点实用价值的马,直接拉去运枪弹;没养住的,就这么丢了、死了、卖了、换酒了。战后的几年里,这些曾经驮着火炮越岭的战马,一个个像被遗忘的老兵一样消失了。 到最后,连数量都没人再去统计过。 对比最鲜明的,其实是共产党那边。 他们手头没资源,连坦克都得从国民党报废区里扒零件修出来。那批堆在淞沪码头、风吹日晒好几年的美援战车,被原地报废了。 但解放军过去一看,把铁皮翻开、发动机掀了,一辆辆拆、修、拼,到后来,居然组了一个坦克师出来。你说这不是讽刺是什么?一边把战利品当垃圾丢,一边把垃圾修成战力。 不是谁命好,是谁心里有数。 再回头看这批日本军马,它们其实是战争工业链里最被忽视的一环。 不像枪炮那样耀眼,也不像飞机那样震撼,但你真要打仗,没它就走不了路。 日本人之所以能在战场上拉出那么长的补给线、在山地推进得那么深,说到底,是因为他们那套马政体系扛住了负荷。 而国民政府把这套现成资源拱手糟蹋掉,不是技术问题,是治理观念的问题。 你说这是不是悲哀?它当然是。 但更深的悲哀在于,等这些马都死完了,没人觉得可惜。 报表上划掉一行,“军马项目完结”,清清爽爽。没人写墓志铭,也没人留照片。 它们不是人,但陪着人打仗、陪着人死过一回,到最后,却没个名字、没个结局。 战争结束了,可资源的命运还在继续。 该接的没接好,该养的没养住。七万多匹军马,本可以是一个新军种的起点,结果被当成历史的杂物,被轻轻抹去。 不说这个国家有没有珍惜战利品,光看它有没有尊重代价,就已经说明问题了。

0 阅读:552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