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炸锅了!8月22日,梅德韦杰夫称,若俄罗斯遭到德国导弹袭击,就向柏林扔核弹。德国没想到俄罗斯这么强硬、这么不讲理,于是赶紧取消了原计划支援乌克兰的导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瓦德普尔的亚洲之行第一站是日本,本来大家都以为,这趟访问会围绕德日之间的经济合作、地区交流等话题展开,结果他一开口就把话题扯向中国。 在和日本官员、智库人士交流时,他对中国的态度非常尖锐,说什么“地区安全受到挑战”“中国影响稳定”。 这在外交场合里是很少见的,因为一般情况下,外交访问会强调合作和共同利益,不会用这么直接的方式点名批评某个大国。 接下来两天,他依旧延续这个套路。在日本的论坛、商界活动中,不管主题是什么,他都绕不过去要谈中国,还摆出一副要警告别人的姿态。 随后他飞到印尼,本以为会收敛一些,结果还是没停下。尤其是在印尼智库的主旨演讲上,他甚至直接说南海局势“威胁亚洲安全”,还把问题提升到“破坏全球秩序”的高度。 这样的言辞,显然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外交表达,更像是一场带有政治意图的“舆论战”。 在印尼的几天,他的发言内容基本差不多,就是不断重复对中国的批评。无论是在官方交流还是智库论坛,他都在强调中国的行动让南海局势紧张,还呼吁“必须遵守国际规则”。 这番话说得很强硬,但在国际社会的反响并没有他想象得那么热烈。很多媒体指出,他的言论缺乏事实依据,更像是刻意营造氛围。 德国过去的外交风格,其实是比较克制和低调的。无论是对大国关系还是地区争端,德国通常都强调多边合作和规则框架,很少会高调点名批评某个国家,更别说连续几天火力集中在同一个对象上。 这次瓦德普尔在亚洲的表现,说明德国的态度出现了一些转变。 背后的原因,跟德国当前的处境有很大关系。首先是经济压力。德国制造业在全球一向有优势,但最近几年遇到不少挑战。 能源危机、供应链风险、全球市场波动,这些问题让德国越来越担心外部环境对自己经济的影响。尤其是亚太市场,对德国出口和技术合作非常重要,自然也让德国更关注亚洲局势。 随着中美博弈加剧,欧洲国家普遍感受到外部压力。德国作为欧洲的核心国家,不得不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表态。 瓦德普尔的讲话,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站队”的表现,既是向国内展示强硬姿态,也是对外表明德国要在地区安全和规则问题上有存在感。 瓦德普尔在演讲中多次强调,南海问题不只是地区摩擦,而是牵动全球秩序的重大问题。 他认为,南海的紧张局势不仅关系到亚洲安全,还会影响欧洲的利益。比如航运安全、供应链稳定,这些对德国和整个欧盟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德国并不满足于只在经济层面参与亚洲事务,而是要把安全、规则纳入讨论。 这也是欧洲态度变化的缩影,过去欧洲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声音比较谨慎,但从去年开始,法国、英国乃至整个欧盟,都开始在相关议题上发声,强调“亚洲安全和欧洲利益息息相关”。 德国这次更是把南海问题直接放到全球秩序的高度,说明欧洲已经不想只是旁观者,而是要成为“规则的维护者”。 虽然瓦德普尔的言辞很激烈,但国际社会对他的态度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呼应。很多媒体报道时,更多是关注他“连续四天批评中国”的异常举动,而不是内容本身。 甚至有评论说,德国外长在亚洲之行中过于执着于批评中国,反而忽略了本应重点推动的合作议题,这样的外交操作并不高明。 亚洲一些国家对德国的态度持谨慎欢迎。大家认可欧洲参与地区事务能增加一些平衡感,但同时也担心欧洲如果只是单纯批评,而没有实质性合作举措,可能难以发挥真正作用。 至于中国方面,并没有因为他的言辞而做出过激反应,而是保持一贯冷静的态度,继续按照既定节奏推进外交与合作。这种对比,反而让外界更看清楚谁在积极推动合作,谁在制造负面氛围。 从更大的格局看,瓦德普尔的表现其实是一种信号。欧洲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不再只是经济上的合作伙伴,而是希望在安全和规则问题上有更大的话语权。南海、台海这些议题,已经逐渐成为欧洲对外政策绕不开的部分。 德国外长的这次亚洲之行,就是对这种趋势的回应。他试图把南海问题拉到全球秩序的层面,强调遵守规则和透明、公平的处理方式。虽然言辞尖锐,但背后体现的是欧洲要“加码”亚太事务的意图。 从结果来看,瓦德普尔的“连环批评”并没有真正改变局势,也没有让更多国家加入到他的声调中。反倒是凸显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正在上升,正因为中国在全球经济、安全等领域越来越重要,才会成为他连续几天“重点关注”的对象。
欧洲为何非要“拱火”,支持乌克兰和俄罗斯死磕到底?从德国的工厂主到波兰的农民,人
【2评论】【1点赞】
一平
为什么不直接给这厮一个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