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闹大了!”陕西西安,一大爷家里120000元的存款到期,于是来到银行重新存

剑指天涯笑江湖 2025-08-31 15:44:40

“银行闹大了!”陕西西安,一大爷家里120000元的存款到期,于是来到银行重新存定期,可没想到,两个月后,大爷竟发现所谓的“存款”竟全部成了理财产品,后面还要继续缴纳24万元! “大爷,您这存的可不是定期,是一份要再交24万的保险!”一位七旬老人拿着到期的12万元养老钱走进银行,本想着安安稳稳转存个定期,却在两个月后收到一条催缴保费短信,这才发现自己竟莫名签下了一份连续三年、每年缴费12万元的保险产品。 这笔原本规划养老的存款,转眼成了要继续投入24万元的负累,老人一家顿时慌了神。 老人家属回忆说,当天客户经理将一款复杂的保险产品包装成普通存款推荐给老人。在办理过程中,老人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像“提线木偶”一样机械地回答着问题,完成了所谓的“双录”流程,甚至自始至终没有拿到纸质合同。 这份本该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录音录像,最终成了银行方面证明“交易合规”的法律壁垒。银行以拥有“双录”证据为由拒绝全额退款,却选择性忽略了老人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以为自己办理的是存款业务这一事实。 纵观全国,“存款变保险”的戏码一直在不同银行轮番上演,从天津到北京,从长沙到武汉,手段层出不穷却总能得手。在以往的许多案例中,储户往往因为难以提供被误导的有力证据,加上本人签名确认的合同文件,而面临败诉的结局。 这起事件最令人忧心的是,“双录”这一原本旨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机制,在实践中却可能异化为金融机构的“免责盾牌”。老人回忆录制过程时称他“不能自由说话,只能说‘是’或‘不是’”、“一直以为这是在办理存款手续”。 这种机械式的问答虽然满足了程序要求,却完全背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确保消费者充分理解所购买的产品。当保护机制沦为形式,当专业机构利用信息优势误导弱势群体,整个金融系统的公信力正在被一点点侵蚀。 目前,老人家属已向银保监会提出投诉,这十二万元养老钱能否顺利追回还是未知数。但此事件已经超越了个案范畴,它警示我们:真正的消费者保护,绝不能止于一份看似“无懈可击”的录像。 我们希望老人的问题能得到公正解决,更期待金融机构能够真正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让冷冰冰的金融产品也能有温度,让每一位走进银行的消费者都能带着安全感而来,携着放心而归。毕竟,金融的本质是信用,而信用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 信息来源: 山西经济日报2025.8.23|《12万存款变保险,平安银行是否对老年储户“装糊涂”?》 文丨小王 编辑丨史叔

0 阅读:326

猜你喜欢

剑指天涯笑江湖

剑指天涯笑江湖

剑指天涯笑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