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中国基建闹了个大“乌龙”,本打算耗资3亿在荒漠建发电厂,没想到10年后,却意外获得一个牧场,甚至无意间攻克了世纪难题!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在青海省有一片叫塔拉滩的地方,蒙古语里本来是“荒滩”的意思。 过去这里可不是什么好地方,风沙特别大,草场退化得厉害,放眼望去全是沙土。 几百平方公里的地方,因为常年干旱,加上牛羊养得太多,草根本长不出来,慢慢地就变成了荒漠。 到了2012年,政府看中这儿阳光好,打算建一个大型光伏发电站。 最早规划的是七十七点九平方公里,后来越做越大。 最后扩到六百多平方公里,成了全国第一个千万千瓦级别的太阳能生态发电园,也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一次性建成的光伏电站。 刚开始大家只想着发电,没想到后来发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 因为光伏板需要经常冲洗,水流到板下的沙土里,再加上光伏板能挡风遮阳,地上的水分蒸发得慢了,草居然悄悄长起来了。 没过几年,原来光秃秃的地面上植被覆盖率恢复到八成以上,风也比以前小了一半,土壤能存住水了,蒸发量减少了三成。 这就意外地形成了一种“牧光互补”的模式。 草长好了,当地人就想着把羊赶进来吃草。 这些羊整天在光伏板底下转悠,就被大家叫做“光伏羊”。 羊粪自然落在地上,成了肥料,让草长得更好了。 就这么一环扣一环,生态越来越好。 到了2022年,这儿一年能长出十一万八千吨牧草,出栏的五万只羊真正让牧民挣到了钱。 同时,因为羊吃了草,电站也省下了除草的人工和费用,真是一举两得。 这么一来,塔拉滩不仅变了模样,老百姓的日子也好了起来。 光伏电站发的电通过特高压线路输送到全国各地,清洁能源派上了大用场。 而“牧光互补”这个办法也在很多地方推广起来,成为脱贫致富的一个好例子。 其实一开始有人担心,光伏发电会跟农牧民抢土地,但在这个项目里不但没抢,反而把原来没啥用的荒滩给盘活了。 电站建成后,风沙少了、地也变润了,反而适合牧草生长和养羊了。 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土地荒漠化的问题,又给老百姓带来了收入,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光伏板在这里就像个大锅盖,遮住太阳、挡住风,让地面水分不容易蒸发,草就慢慢长起来了。 草长好了,土就固定了,风沙自然也小了。 牧民们自然而然就把羊带到这儿来放牧。 羊吃草、粪肥地,地又长草。 转来转去,大家都得利。 除了养羊和发电,这个项目还给当地人提供了工作岗位。 整个地区一年能多赚六千多万元。 很多村民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日子过得好了,他们也更愿意留在家乡、建设家乡。 塔拉滩的这种做法,不光在国内起了示范作用,也给全世界荒漠化治理和新能源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它告诉我们,只要规划得合理、管理得科学,哪怕是不毛之地也能变成绿色能源和生态修复的宝地。 接下来,塔拉滩还打算继续扩大光伏发电规模,同时引入风能、储能这些新能源,让供电更稳定。 他们也计划种更多品种的牧草,把“光伏羊”养得更好,让“牧光互补”的模式更成熟、更赚钱。 除此之外,还要加大生态修复的力度,比如人工种草、改良土壤,让这个地方变得更绿、更稳、更充满生机。 他们还想着能不能借着这片绿地发展旅游,比如搞光伏观光、生态旅游,甚至开发一些羊肉、奶制品等深加工产品,让产业链更长、更丰富。 现在他们也用上了高科技,比如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管理电站、监测草场和羊群,让整个园区更智能、更安全、更高效。 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些发展都没把当地人落下。 他们让牧民参与进来,一起受益,一起成长。 只有这样,项目的生命力才会长久,才能真正地可持续。 塔拉滩的变化,是一个从无人荒滩到绿色宝地的真实故事。 它让我们看到,只要尊重自然、用心经营,人和环境是可以双赢的。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国家能源局——探访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青海戈壁荒滩兴起“光伏海”)
古代的山上为什么没有树?因为工业革命拯救了生态环境。如果没有实现工业化,连保护
【20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