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张艺谋看上了莫言的红高粱,问道:“我想拍你的红高粱,800块可以吗?

岁月解读师 2025-09-01 13:57:50

1986年,张艺谋看上了莫言的红高粱,问道:“我想拍你的红高粱,800块可以吗?”莫言痛快地答道:“行啊,800块能买一头大黄牛了,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不到十分钟,张艺谋就拿下了红高粱的版权。 1986年,张艺谋刚结束《老井》的拍摄,整个人处于新的转折点,摄影师的身份让张艺谋在业内小有名气,但张艺谋心里非常清楚,如果不能亲手执导一部影片,他始终无法真正证明自己。 就在这种急迫的情绪下,一篇名为《红高粱》的小说突然映入眼帘,小说作者莫言的文笔直接、凌厉,没有半点拖泥带水,人物在生死关头的选择和冲突被简洁的文字呈现,场景充满力量。 张艺谋读到一半时就感到心中震动,继续翻下去时,脑海里已经开始浮现出画面,张艺谋几乎没有停顿,一口气读完,然后立刻翻回开头,再从第一句看起。 张艺谋第一次感到,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电影,故事粗犷,人物坚毅,冲突鲜明,完全符合张艺谋对银幕处女作的期待,张艺谋很快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莫言把版权拿下。 见面时,张艺谋直接表明身份,说出目的,提出愿意支付八百元购买《红高粱》的改编权,莫言听后愣了一下,八百元在当时算不上巨款,但已经超过很多人几个月的工资。 对莫言而言,《红高粱》是自己心血凝成的文字,里面凝聚了家乡的故事与记忆,莫言并不舍得轻易交出,但当听到张艺谋的诚意,又想到小说能够进入更大的舞台,莫言很快做出决定,爽快答应。 张艺谋拿到版权后马上开始行动,他回到北京,找到制片厂,提出自己的导演计划,在计划书里,张艺谋详细写明预算、人员构成、拍摄场景和时间安排,制片厂经过讨论,批准立项。 随后张艺谋组建团队,联系编剧,把莫言的小说转化为剧本,莫言在此过程中提供家乡的细节和风俗,帮助剧本更接近原著的氛围,张艺谋要求编剧保持小说的力量感,尽量保留核心情节。 村民向张艺谋讲解种植方法和酿酒流程,张艺谋把一切细节记下,回去后再对剧本逐项修改,高粱田是故事的灵魂,张艺谋决定从零开始种植,确保拍摄时能有最真实的场景。 剧组在当地租下数十亩地,雇人耕种,播下高粱种子,那一年遇到干旱,土地龟裂,幼苗生长缓慢。 为了保证后期拍摄,剧组成员每天运水浇田,几乎所有人都轮流上阵,经过几个月坚持,大片高粱终于长成,为电影的核心画面提供保障。 1987年春天,剧组正式开机,所有镜头都由张艺谋亲自确认,资金有限,器材不足,张艺谋要求每一寸胶片都必须拍得物尽其用,为了保证画面效果,张艺谋反复调整光线和机位,经常连夜修改分镜。 拍摄过程中,剧组遇到暴雨冲毁场景、器材突然损坏、演员受伤等困难,张艺谋带领团队现场应对:重新搭建布景、修复设备、调整拍摄顺序。 整个过程艰苦,但张艺谋坚持不减,莫言多次到片场提供支持,介绍地方习俗,帮助剧组避免错误,几个月高强度拍摄结束,影片顺利杀青,张艺谋带领剪辑团队连夜工作,终于完成成片。 影片完成后,张艺谋把拷贝送去柏林国际电影节,放映当天,观众全神贯注,影片结束时爆发出热烈掌声,最终,《红高粱》获得最高奖项金熊奖,这是中国影片第一次赢得该荣誉。 莫言则凭借小说和改编电影的影响力,作品被不断翻译成多种语言,逐渐在国际文学界崭露头角,二十多年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论界普遍认为《红高粱》的传播是重要起点。 回顾那一年,张艺谋翻开杂志时的决定显得异常果断,张艺谋没有犹豫,莫言也没有迟疑,一次短暂的交易,改变了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学的走向。 八百元的价格成为一个标志,不是因为金钱的多少,而是因为两位创作者在关键时刻的勇气与信任。 正是张艺谋的果敢和莫言的爽快,促成了一次中国电影史上的巨大突破,也让两条创作之路交织在一起,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主要信源:西安电影制片厂档案资料《红高粱》创作手记)

0 阅读:0
岁月解读师

岁月解读师

解读岁月,重现历史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