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一位姓毕的供奉官,随军途经长安道时,遇上了大雷雨,无法继续前行。不久后,

历史趣闻社 2025-09-02 04:18:40

宋朝,有一位姓毕的供奉官,随军途经长安道时,遇上了大雷雨,无法继续前行。不久后,雨势稍停,他便继续赶路,却看见一百多人围着一处山坡,喧闹声十分嘈杂。 毕供奉于是上前询问发生了什么事,众人回答:“刚才大风雨过后,有个东西掉到了山边,我们都是来围观的! 毕供奉勒住马缰绳,让随从在后面等着,自己拨开人群往前走了两步。刚凑近就看见,山坡的泥地里陷着个黑沉沉的物件,半截埋在湿土里,露在外面的部分看着硬邦邦的,裹着层被雨水泡胀的藤编。有个穿短褐的汉子已经捡了块石头,举在手里要往下砸,嘴里还念叨:“莫不是雷公爷扔下来的妖物?砸开看看里面是啥,免得日后害人!” 他这一喊,周围的人都跟着附和,有几个年轻的已经往前凑。毕供奉赶紧开口:“慢着!这东西看着不像是邪物,倒像是旧时候的器物,别砸坏了可惜。”众人听见这话,都停下动作转头看他——毕供奉穿着青色的官袍,腰间配着朝廷给的弯刀,一看就是见过世面的人,说话自然有分量。 有个戴草帽的老汉往前挪了挪,指着那物件说:“官爷您瞅瞅,这玩意儿掉下来的时候,轰隆一声跟打雷似的,我们还以为山要塌了,躲在树后头看了半天,见没动静才敢过来。”毕供奉蹲下身,用手指戳了戳那藤编,硬得跟铁壳似的,再扒开旁边的湿泥,露出一小块铜色的边角,擦去泥垢,还能看见上面刻着细细的云纹。 他忽然想起,早年在宫里当差时,曾见过库房里存着唐朝的旧物,也是这样的铜器纹样。这时候随从也赶了过来,毕供奉让他们找块干布,小心翼翼把那物件周围的泥清干净——原来是个半人高的铜匣,藤编是外面的保护层,雨水泡了这么久,里面竟没渗进一点水。 “这匣子看着有些年头了,说不定是前朝的东西,”毕供奉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咱们找个稳妥的地方打开,要是里面有啥贵重物件,也好交给当地官府,总比在这儿乱砸强。”众人听着在理,几个力气大的汉子就轮流上手,把铜匣抬到旁边的破庙里——那庙虽漏着顶,倒能挡挡风。 有人找了根细铁棍,顺着铜匣的缝隙慢慢撬,没一会儿就听见“咔嗒”一声,匣盖开了。众人都凑过去看,里面没别的,就铺着层干燥的丝绸,裹着一叠泛黄的纸卷和一本线装书。毕供奉拿起最上面的纸卷展开,竟是张画得清清楚楚的水渠图纸,上面还标着“泾水支流引水图”的字样,旁边小字写着怎么挖渠、怎么蓄水,连地势高低都标得明明白白。 这时候,庙门口进来个穿长衫的人,是当地的里正。他听说这边围着官爷,特意赶过来,看见图纸就眼睛一亮,搓着手叹气:“官爷您可真是帮了大忙!这几个月没下雨,地里的麦子都快干死了,我们想引水,可没人懂怎么挖渠,没想到今儿竟得了这么个宝贝!” 毕供奉把图纸和那本书都递给里正,说这书里写的是前朝劝农的法子,还有应对旱灾的窍门,让他赶紧拿去给县衙,组织乡亲们按图纸挖渠。里正千恩万谢地接了,立刻让人去召集村民,连围观的人都有不少跟着去帮忙——毕竟是关乎自家田地的事,谁都乐意出力。 毕供奉看着众人热热闹闹地往村里走,随从问他要不要继续赶路,他笑着摇头:“先在这儿住两天,看看渠挖得怎么样。咱们当差的,能帮百姓办点实事,比赶路要紧。”后来那水渠真挖成了,泾水的支流引到田里,干得打卷的麦子慢慢缓了过来,秋收时还比往年多收了两成。 村民们特意给毕供奉送了些新磨的面粉和晒干的红枣,里正还说要给朝廷写奏折夸他。毕供奉没收东西,只说这是那铜匣的功劳,也是乡亲们自己肯出力。临走那天,不少村民站在路边送他,看着他的马队走远,还在念叨:“这位毕官爷,真是个为百姓着想的好官!” (本文根据宋代《太平广记》逸闻及长安地区民间传说整理)

0 阅读:5

猜你喜欢

历史趣闻社

历史趣闻社

社内趣闻,笑看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