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姚广孝让朱棣在王府里养鸭子,朱棣大惊,堂堂燕王府成天鸭、鹅乱叫,像话吗?听完解释,朱棣大笑:“妙啊!” 明朝永乐年间,有人问过一个奇怪的问题:历史上最吵的鸭子在哪里?答案可能让你想不到——在燕王朱棣的王府里。 这些鸭子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保密”的,它们和几百只大鹅一起,用自己的嘎嘎声掩护着一场即将改变明朝命运的大阴谋。 故事得从一个和尚说起,姚广孝本来姓姚,十四岁出家当了和尚,法号道衍,这个和尚不一般,不光会念经,还精通兵法、天文、相术,简直是个全才。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要挑选高僧给儿子们念经祈福,姚广孝就这样进了燕王朱棣的府邸,两人一见如故,从此成了忘年交。 朱元璋死后,孙子朱允炆当了皇帝,就是建文帝,这个年轻皇帝觉得叔叔们手握重兵威胁太大,决定削藩。 一个个藩王被废掉,朱棣知道自己迟早也要被收拾,姚广孝看出了危机,开始劝朱棣起兵造反。 朱棣犹豫不决,担心民心不向,姚广孝淡淡地说:“我知天道,何论民心。”这句话彻底坚定了朱棣的决心。 决定造反容易,具体怎么操作就难了,朱棣虽然是强藩,但兵力还是不够,需要秘密练兵、打造兵器。 燕王府原本是元朝的旧宫殿,院子很大,适合藏东西,但问题是这么大规模的准备工作怎么可能瞒得住朝廷的眼线? 每天叮叮当当打铁声,嘿哟嘿哟的练兵声,就算是聋子也能听出不对劲,朱棣为这事愁得睡不着觉。 就在这时,姚广孝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建议朱棣在王府里养鸭子和鹅,而且要养很多很多。 朱棣一听就懵了:“我一个堂堂燕王,整天和鸭子鹅为伍,这像什么话?”姚广孝神秘地笑了笑,开始解释自己的计策。 原来鸭子和鹅这些家禽有个特点:嗓门特别大,而且喜欢扎堆叫唤,几百只鸭鹅同时鸣叫,那声音能传出几里地。 用这些鸭鹅的叫声做掩护,就能完美地遮住府里练兵和打铁的声音,即使朝廷的探子在墙外偷听,也只能听到一片鸭鹅乱叫。 朱棣恍然大悟,连连称赞这个主意妙,于是燕王府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养殖场,养了足足五百多只鸭子和鹅。 这些家禽从早叫到晚,吵得附近邻居都受不了,但谁也不会想到这些看起来讨厌的噪音,其实是在为一场改变历史的政变做掩护。 更妙的是姚广孝还想到了另一个好处,朱棣可以名正言顺地大量采购“鹅食”,实际上却是在储备军粮。 府里的仆人们也被安排了新工作:表面上是照顾鸭鹅,实际上是在秘密训练,就这样一个庞大的军事计划在鸭鹅的叫声中悄悄进行。 建文帝安插的眼线经常来燕王府附近转悠,但听到的只是此起彼伏的鸭鹅叫声,他们在汇报中写道:“燕王近日似乎迷上了养鸭鹅,整日与禽鸟为伴。” 朝廷收到这样的汇报,反而放松了警惕,谁能想到一个沉迷于养鸭鹅的人会在密谋造反呢? 经过近两年的周密准备,建文元年六月,朱棣终于起兵了,他打着“靖难”的旗号,声称要清除朝廷的奸臣,拯救江山社稷。 四年的惨烈战争后,朱棣攻破南京,登上了皇位,成为明成祖,而建文帝在战乱中消失了,至今不知所踪。 朱棣当了皇帝后,姚广孝被封为高官,但这个奇怪的和尚拒绝了所有的荣华富贵,他不要府邸,不要美女,依然住在寺庙里当他的和尚。 姚广孝把皇帝赏赐的金银都散给了家乡的宗族,自己过着清苦的生活,晚年时他还协助编纂了《永乐大典》,为中华文化留下了宝贵财富。 回想起来如果没有这些鸭鹅的掩护,朱棣的造反计划很可能早就暴露了,那样的话明朝的历史可能就要重写了。 信源:姚广孝. 中国大百科全书
1420年,朱棣将3000宫女处刑,行刑时,他亲临现场观赏全过程,看着刽子手凌迟
【8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