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读到这么震撼的小说了
董承评文学
2025-09-02 20:19:22
⚡︎
有一天,我在路上开着车,突然失明了。并非黑暗降临,而是眼前一片白色。有个好心人送我回家之后,偷了我的车,也许是报应,没多久,这个好心人就失明了。我去看眼科医生,第二天,眼科医生也失明了,接下来是眼科诊所的病人……
这是萨拉马戈的小说《失明症漫记》。
失明者被送到精神病院,自生自灭:没有医生,没有护士,只有荷枪实弹的警戒;没有药品,连食物也无法保障。
最初,文明的惯性还在延续,秩序还在发挥作用。但很快,几百个失明者涌进精神病院,暴力随之而至,在这个微缩社会,有人类社会的一切:算计,恶意,逃避责任,争夺资源……
戏剧性的是,隔离的几百个失明者里,有一个假装失明的人——眼科医生的妻子。
这个设计,既提供了一种在场的视角,让小说更具现场感,又以这个人为枢纽,在观察中反思文明,在煎熬中回忆道德——她作为唯一看得见的人,要巧妙地引导失明者,要不动声色地建立秩序,要张弛有度地与邪恶周旋。
全书50%的张力和冲突,都在这个伪装失明的人身上。
最终,精神病院毁灭于一场大火,整个城市都已失明。眼科医生的妻子——这个城市唯一的眼睛——带着信任她的人,汇入失明的城市……
这本小说,故事性强,叙事紧凑。这保证了小说的好看、易读,接近三百页,我大概看了三个晚上,五六个小时。
萨拉马戈写失明者如何吃饭、喝水,如何处理欲望,如何排泄,文字准确,有镜头般的画面感;写人心的变化,写失明世界的秩序丧失,笔锋所及,让人不寒而栗。
眼科医生的妻子一度想要坦白自己未曾失明,但想到随即而来的可能性:被需要,因而被束缚,便不再做此想。读的过程中,我其实希望她坦白,如此,能更深刻显露人性。
萨拉马戈没有为了追求深度而放弃小说的合理性。
类似的故事,比如电影《一出好戏》,通过极端的“末日感”设定,来探讨人性的转变——往往是戏剧性的转变。《失明症漫记》却不局限于此,人的恶意固然不可避免地凸显,但人的善良也并未蒙尘,萨拉马戈要探讨的,也许是文明的盲目性:不分善恶,亦与能否看见无关。
作为隐喻,失明的世界,其实也是我们身边的世界——
我们看,却未看见;我们看似在向前,却只是原地转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