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小时就可以读完的人生之书
董承评文学
2025-09-02 20:28:58
⚡︎
我一直想找一些简单的书——小说,或者诗歌。简单是就文词而言,三言两语,极尽朴素,却蕴藏无限。广袤的世界,无尽的人生,壮阔的命运,都在其中。
之前推荐的《鲸鱼安慰了大海》,就是这样的诗集,今天要谈的《悉达多》就是这样的小说
《悉达多》的故事,简单如寓言:一个人渴望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想借尘世磨砺自己,却越陷越深逐渐迷失,最后幸而得以找回自我。
书中主角悉达多,是你,也是我,是每一个自我面目模糊而渴望辨认的人。我们从出生之日起,就被知识、文明包裹,而逐渐失去本来的天真;而要再次寻回天真,尘世的迷失是必由之路——《悉达多》里如此说:
“为重新成为孩子,为从头再来,我必须变蠢、习恶、犯错。必须经历厌恶、失望、痛苦。”
写完《悉达多》10年后,黑塞在《荒原狼》里仍然坚持这一点:
“通往纯真的路,不是要往回走,而是要朝前走……要在成长的泥淖中越陷越深。”
这道理并不复杂,冯友兰所谓“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沉默”也是这个意思。一个人若无经历,谈何失去;若不举起,谈何放下。
所以,我喜欢《悉达多》,除了语言层面的简朴——这一点要赞美姜乙的译笔,真的是举重若轻——更在于直指人生的内容的纯粹,薄薄一册,两三小时即可看完,但一生的沉浮荣辱,都在这两三小时里。
《悉达多》里,开头不久就对经验、知识和思想有一番辨析,看起来初级,实际上很深刻。
简单来说,我们来容易被知识、思想和体系束缚,而忘记了我们自己感官、体验、身体。
我们过着千篇一律的日子,说着众口一词的话,看起来那么科学、文明,却处处透着可悲——在本雅明看来,这是一种野蛮;在波德莱尔看来,这是一种残酷的惩罚;在悉达多看来,这是一种遮蔽:那个天真的、真实的“我”,去哪里了?
这些道理,也是我这几年一直在苦苦思索的,如果十年前能读到此书,也许人生中许多侧面,不是今天的样子。
不过,迟到也是成全,活出来的经验,总比书本上的知识更真切——这正是《悉达多》的主题之一。
生而为人,只要怀着热情去生活,去哭,去笑,去理解了世界,哪怕这世界只是我们的立足之地,就不必抱歉,就能像《悉达多》的结尾说的:
人的伟大,不在思想中,而在生命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