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不在北洋时代全面侵华? 其实二战之前,日本也不总是“武运昌隆”。

佳霖谈历史 2025-09-03 02:33:37

日本为什么不在北洋时代全面侵华? 其实二战之前,日本也不总是“武运昌隆”。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虽然打赢了,获得了俄国在东北的利益,还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承认,正式成为列强之一。但是日本没捞着钱。 日本人之所以敢挑战沙俄,是因为他们把沙俄当成了清政府,认为战后可以讹诈50亿日元的赔款(大约相当于战争开支的三倍)。 然而尼古拉二世拒绝赔款,表示要钱的话,就继续打。 毛子没别的,就是血厚,能一直把烂仗坚持打下去。日本不敢继续打,只能草草了事。结果是一分钱没讹到,反而欠了英美等国8200万英镑的外债,约合8亿日元。 这可不是小钱,日本人还了十几年。 一战爆发后,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日本本来可以独占中国市场,回一波血。 但日本人沉不住气,着急忙慌地逼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 所谓二十一条,就是把北洋政府的亲日传统法律化。这根本就不现实。 当时袁世凯就说:“日本外交(指二十一条)过于短视,会招致英美的不信任,也会损害中国大众的感情,对工商业的影响无法量化。 事实果如袁世凯所言,日本抛出二十一条,以及日军侵略青岛,导致中国自下而上的抵制日货,日本又是啥好处没捞到,只收获了中国人的仇恨。 等一战结束,协约国派军队登陆海参崴,干涉俄国革命。日本由于恐俄,因此非常积极,出兵7.3万,占协约国总兵力的80%。结果忙活四年,日军伤亡4.2万,投进去的9亿日元,全打了水漂。 更要命的是,一战打完,英美也“回来了”。日本敢惹北洋政府,但惹不起北洋背后的英美。 1920年,直系击败皖系,日本因为忌惮英美,不敢直接干涉,坐视皖系垮台。 直系上台后,亲英美,不太搭理日本。迫于无奈,日本只能调整在华政策,转而全力扶持张作霖。 也就是说,日本之前想通过皖系控制北洋政府。现在英美回来了,亲英美的直系控制北洋政府,日本只能收缩战略,扶植张作霖这个地方军阀。 但张作霖也不是省油的灯,并非合适的代理人。 直奉大战期间,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将日本视为远东秩序的潜在的破坏者。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对中国事务的介入,一直都非常小心。 当然,日本在这一阶段的对华政策:在与英美搞好关系的同时,扶持奉系等军阀,始终让中国处于分裂状态。 这是没有问题的。 毕竟日本实力就那样,它只能“温水煮青蛙”,即不引起其他列强注意的下,通过代理人、掺沙子等方式,慢慢吞下满蒙地区。 步子迈得太大,只会扯着蛋。 可是折腾了十几年,看不到回报,日本人着急了,继而开始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而日本人的反思,一直都是只反思为什么失败?从不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错误。 恰在这时,大正天皇挂了,换上了“雄心壮志”的裕仁天皇。 1927年3月,日本爆发经济危机,若槻内阁倒台。经裕仁批准,在日本军政两界呼风唤雨田中义一组阁。 田中义一上台后,大肆攻击前内阁的外交政策,竭力推行“积极对华政策”。 于是,日本军部开始整活,出兵干涉二次北伐,制造“济南惨案”。接着关东军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作霖。 之后,日本发现西方列强没什么反应,企图一口吞下东北。 只不过,张学良果断易帜,打断了日本的计划。 但该来的总会来。国民政府亲英美,张学良拒绝合作,使得日本无法再通过扶持地方军阀将满蒙作为其特殊势力范围。它只能亲自下场。 1931年9月,趁东北军入关,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 事后来看,日本能在短时间内供给大规模进攻所需的物资,这显然是有提前谋划的。 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通过接手张家留下的丰厚家底,日本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 日本狼子野心,按理说,国民政府应该强硬回应。但由于美国当年通过华盛顿会议阻止了日本对中国的觊觎,以至于老蒋和小张都将希望都寄托在“国际调停”上。 而国联的不作为,国民政府的软弱,让日本人信心膨胀,对华北步步蚕食,最终引发了全面侵华。

0 阅读:94

猜你喜欢

佳霖谈历史

佳霖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