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总统3个月后,李在明终于对韩军动手!
一次撤职7名上将,尹锡悦提拔的人一个不留? 一纸人事任免令,韩国军队现役的7名上将全部被撤职退出现役。这是李在明政府上台不到三个月的大动作,打破了韩国新政府通常部分留任军方高层的惯例。 这些被撤换的将领包括陆海空三军参谋长、韩美联合作战司令部副司令、陆军地面作战部司令和副司令以及联合参谋本部长等关键职位。他们都是尹锡悦时期提拔的高级将领,与去年12月的“戒严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时,尹锡悦下令军队包围国会,还指示指挥官“把里面的议员抓出来”,甚至扬言“必要时可以开枪”。 这一事件被媒体称为“现代版军事政变”,让韩国社会一度陷入震惊之中。尽管戒严计划最终失败,但军方当时的态度却耐人寻味。 在戒严失败后,当时作为在野党的共同民主党要求军方召开新闻发布会道歉,并公开声明“军队错了,永远不会服从这样的命令”,但韩国海陆空三军没有一个搭理这个要求。 军方的这种沉默被外界解读为一种“默认”,不是支持,但也绝不是坚决反对。这种态度显然被李在明记下了。 李在明这次的行动堪称韩国军事史上罕见的大手笔,一次性更换所有现役上将,这在该国近现代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程序上,除联合参谋本部长需经国会人事听证后任命外,其余6人在国务会议通过后,总统可直接任命,这种高效率的人事调整显示出李在明政府的决心和紧迫感,与撤换同步进行的是新的人事任命,这些新面孔预计将更配合李在明政府的政策方向。 李在明更换军方高层的理由是为了“确保军队对文官政府的绝对忠诚”,但这个理由却引发了外界广泛的质疑。 去年发动戒严的尹锡悦同样属于文官政府,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军队当时是否应该支持尹锡悦的一切决定包括戒严呢?这个问题成为了反对派批评李在明的重要依据。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韩国政治斗争中关于“合法性”最终解释权的争夺。赢得总统大选的李在明目前掌握了定义“合法性”和“忠诚”的权力,能够将尹锡悦的戒严定性为内乱,并推动相关调查起诉。 在韩国政坛上,被“清算”可谓是一种悠久的“传统”,李在明的前任们几乎个个都有“案底”:李明博因贪腐获刑17年;朴槿惠因“亲信干政”获刑20年;全斗焕和卢泰愚更是因军事政变入狱。 李在明本人也背负着多起官司,如果他未能彻底掌控局面,任期结束后右翼势力死灰复燃,他可能面临新一轮清算。这种政治生态使得每位新总统上台后都有强烈的紧迫感,需要迅速巩固权力。 于李在明而言,这次军队高层大换血不只是人事调整,更是巩固政权的重要一环。通过一次性更换所有四星大将,他向韩国社会释放明确信号:军方必须服从于新政府。 李在明在竞选时就提出要在“坚守国防的同时,更重视半岛和平议程”,这一政策取向需要军方高层能够在军事强硬与对外缓和之间找到平衡,而不是像之前一些保守派将领那样一味强硬。 新任军方领导层需要既能扛得起军事压力,又能理解和平议程背后的政治需要,这种平衡对于处理复杂的半岛局势至关重要。 与尹锡悦时期相比,李在明的外交政策也有所调整,他主张“实用外交”,明确反对萨德部署,并希望修复与中国的关系,这些外交转变也需要军方的配合与支持。 李在明在用一场人事变动告诉外界:军方不再是政治博弈的工具,而是必须服从于新政府的力量。有专家认为,尽管李在明做出这一系列的变动之后,到最后能不能打破“青瓦台魔咒”,还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