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台儿庄战役中,战地记者拍下的一位将军的最后遗容,照片中的将军,躺在简

千百年一叹 2025-09-04 11:23:44

1938年,台儿庄战役中,战地记者拍下的一位将军的最后遗容,照片中的将军,躺在简陋的担架上,满身血污,双拳紧握,头上覆盖着厚厚的绷带,看后让人泪目…… 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一张老照片流传至今,它捕捉到一位将军弥留之际的模样,鲜血染红军装,拳头攥得发白,绷带裹住伤口。这张影像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浴血故事,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至死不松手?那场战役的真相,又如何改变战局? 抗日战争时期,徐州会战成为转折点,日本第十师团从山东推进,目标锁定台儿庄。中国第五战区部队阻击,李宗仁指挥下,滕县作为北大门,承担拖延敌军任务。王铭章率第四十一军第一二二师守卫,兵力约三千人,装备简陋,仅有步枪和手榴弹。日军拥有飞机坦克和大炮,进攻前已轰炸周边。王铭章部署部队设防城内外,决心与城共存亡。 3月14日,日军总攻开始,炮火覆盖城墙,多处崩塌。守军在壕沟射击,击退多次冲锋。日军坦克推进,守军用手榴弹反击,一辆坦克被摧毁。王铭章在指挥所调整位置,确保重点防守。战斗进入巷战阶段,日军突破东门,守军分组抵抗,从房屋射击。日军付出伤亡,但持续压上。王铭章带队反击,刺刀搏斗中击倒多名敌兵。 敌子弹击中他面部,他倒下时双手紧握武器。部下用担架抬他,简单包扎头部。副官李绍坤扛遗体突围。战地记者范长江抵达,拍摄遗容照片,记录这一刻。照片显示他周身污秽,头部裹绷带,拳头紧扣。 王铭章1893年生于四川新都贫困家庭,早年父母亡故,靠亲戚资助读书。1909年入四川陆军小学堂,从军起步。1911年参与保路运动,加入同志军包围成都。辛亥革命后,转南京投身二次革命,攻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失败回川,进军官学校,1914年毕业,分配川军第二师。从排长升至师长,多次地方作战,维护边疆。他推动办学,改善民生。抗日爆发,川军出川,他任第一二二师师长,赶赴鲁南。滕县守卫中,他发电报表示誓死不退。 日军三千人进攻,守军拖延三天,伤亡惨重。日军两千余伤亡,行动迟滞。中国部队借机在台儿庄集结。4月台儿庄战斗,中国军队包围日军,逐屋歼灭,勤杂人员参战。日军溃退,中国追击,歼灭上万。这是抗日初期重大胜利,日军调整计划。侵略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被驱逐。 王铭章牺牲时45岁,政府追赠上将衔,各地公祭,成都建铜像。1984年四川省认革命烈士,2014年入抗日英烈名录。他的照片象征抗日精神。

0 阅读:0
千百年一叹

千百年一叹

历史长河中的悲欢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