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山东青岛一女子在参观山东博物馆时,指着一件青铜器惊呼道:“这东西和我家的碗好像是一套的,连花纹都差不多!”工作人员转头看去,女子所指的青铜器是一件没有盖子的“簋”,乃是西周晚期的文物,价值连城! 颂簋铸造于西周晚期,当时周宣王册封一位名为颂的官员,此器作为礼器记录这一事件。器身内壁铭文详述册封过程,文字古朴,反映周代礼制。颂簋形制典型,腹部圆深,两耳兽面纹饰,云雷纹与饕餮纹交织,体现青铜工艺高峰。西周灭亡后,此器随王朝更迭流传,历经春秋战国、秦汉,至唐宋时期,可能藏于私家或寺庙,避免战火损毁。 明清之际,民间收藏渐兴,颂簋进入文人视野。清代中叶,官员丁宝桢获得此器,他任职山东巡抚期间,注重古物保护,将颂簋纳入个人收藏。丁宝桢一生宦海浮沉,以刚正闻名,曾主持多项地方改革。晚年,他将颂簋拆分,簋身传长子,盖子给次子,意在提醒后代家族团结。此后,丁氏家族经历清末动荡,簋身与盖子分别流传。 丁宝桢后人分支散居,簋身一支辗转胶东地区,1950年代初,通过古物委员会移交山东省博物馆,成为展品。盖子则随次子一支流传至青岛,张秀琳的丈夫即丁氏后裔,此盖子在家中用作盛米容器。 1959年,张秀琳作为青岛一中教师,参观博物馆时识别出颂簋与自家盖子的相似。博物馆专家初步比对纹饰一致性,确认潜在匹配。张秀琳提供盖子后,专家通过放大观察和材质分析,验证盖沿与簋口吻合,氧化层相符。此事反映普通民众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颂簋的分离源于家族传承习俗,而重聚得益于公众觉悟。 博物馆接收盖子后,进行专业鉴定,颂簋完整形态恢复,铭文完整呈现周宣王时代政治细节。此器如今作为镇馆之宝,展示西周青铜文化精髓。张秀琳夫妇捐献行为,体现了个人对国家文物的责任感。颂簋历史跨越近三千年,从宫廷礼器到民间流传,再到博物馆展出,体现了中国文物命运的曲折。 丁宝桢的分器举动,虽源于父训,却导致文物分离,凸显传统习俗在现代保护中的局限。类似事件提醒人们,文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家族、社会变迁紧密相连。张秀琳的发现,推动了颂簋研究深化,学者据铭文探讨周代官制与礼仪演变。 颂簋的纹饰工艺,代表西周青铜美学追求,饕餮纹寓意神秘力量,云雷纹象征自然崇拜。此器尺寸适中,高约20厘米,重数公斤,便于祭祀使用。清代丁宝桢收藏时期,正值金石学兴起,他可能通过铭文研究周史。 丁氏家族衰落后,簋身经多次转手,幸免于战乱破坏。博物馆展出初期,颂簋仅器身状态,盖子缺失影响完整解读。张秀琳盖子的出现,填补这一空白,促进文物价值提升。捐献后,博物馆制作锦旗表彰,颂簋置于专柜,吸引研究者考察。此事也激发公众对家藏古物的重视,避免无意损毁。
1959年,山东青岛一女子在参观山东博物馆时,指着一件青铜器惊呼道:“这东西和我
千百年一叹
2025-09-04 11:34: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