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菲律宾总统突然宣布了 9月1日起,该国所有大米进口按下60天暂停键。这

依秋聊趣 2025-09-04 12:40:12

果不其然 菲律宾总统突然宣布了 9月1日起,该国所有大米进口按下60天暂停键。这一决定,瞬间在国际粮食市场激起千层浪。 这个全球最大大米进口国,去年一口气吃进468万吨外米,相当于每天往国内倒1.3万吨,可即便如此,首都马尼拉的米价还是像坐了火箭,特级米每公斤直奔65比索(约合人民币8.5元),比越南同品质大米到岸价还高出三成。 这就奇了怪了,进口量创历史新高,价格却不降反升,中间到底卡了什么“肠梗阻”? 看看进口商的“骚操作”就明白了!菲律宾农业部的一份调查显示,国内前十的大米进口商控制着36%的进口总量,这群人凑在一起很容易就形成价格同盟。 就拿去年关税调整来说,政府为了平抑米价,特意把大米进口关税从35%降到15%,本以为能让消费者得点实惠,结果却成了进口商的"增收礼包"。 众议员斯特拉・昆博在听证会上算过一笔账,关税下调后这些进口商足足多赚了130亿比索,可零售价不仅没降,反倒涨得更欢了。后来经过深入调查才知道,原来进口商们把省下的关税钱悄悄揣进自己腰包,反手还借着"进口成本下降"的由头,把更多大米囤在仓库里,等市场上供应稍微紧张点就立刻抬价,这波操作真是把"趁火打劫"玩得明明白白。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进口商对时间差的把控。去年九月港口滞留的那800个集装箱,明明早就办完清关手续,却硬是在码头躺了二十多天没人认领。 港口管理局急得要翻倍收仓储费,农业部长亲自喊话让赶紧运走,可进口商们就是不为所动。后来大家才反应过来,那会儿正好赶上本地新米收获,农民们急着卖粮,他们就故意压着进口大米不投放市场,先把收购价砍到每公斤8到10比索,比12到14比索的生产成本还低,等把农民的血汗粮低价收得差不多了,再慢悠悠地把进口大米拉出来卖高价。 这种操作可不是近几年才有的新鲜事。早在2016到2018年,就有进口商通过操控国家粮食局的进口许可证大发横财,当时菲律宾粮食局把本应用来支持农民的采购资金拿去还贷款,结果让这些商人钻了空子。 首席主席乔伊・萨尔塞达算过,那段时间消费者每买一公斤大米就得多花8比索,整个国家的经济损失高达886亿比索。虽然2019年大米关税法废除了许可证制度,但这些人的操控手段反而更隐蔽了。 去年政府宣布进入"粮食安全紧急状态",说要释放储备粮平抑价格,可市场上该涨还是涨,后来才发现好多储备粮根本没流向零售市场,全被中间商截胡转去做期货交易了。 关税优惠这块肥肉自然也少不了被啃几口。按照规定,进口商本该把15%的关税优惠让渡给消费者,可实际情况是,越南大米运到马尼拉的到岸价明明只有50比索一公斤,经过进口商的手一转,到超市货架上就变成了65比索。这中间15比索的差价,比关税下调省下的钱还多。 更蹊跷的是,每当有新的进口政策要出台,总有消息灵通的进口商提前动手。就像这次9月1日暂停进口的消息一出,六月份就有进口商疯狂进货,把本该三季度进的货提前塞满仓库,等禁令生效后就开始宣称"供应紧张",顺势把价格再抬一截。有批发商透露,光是这波提前囤货,有的进口商就赚了平时半年的利润。 面对这些猫腻,监管部门的反应总是慢半拍。虽然港口管理局说要公布滞留集装箱的货主名单,农业部也喊着要调查价格操纵,但真正被处罚的案例少得可怜。 就比如2018年,就曝出粮食局内部有20亿比索的贿赂丑闻,最后也不了了之。就像萨尔塞达在听证会上说的,农业领域最大的价格操纵案至今没有结果,那些赚得盆满钵满的进口商们,在听证会上对着"囤积居奇"的指控连连否认,转头继续该囤囤该涨涨。 这种"监管小皮鞭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状态,反倒让更多人觉得这行有利可图,纷纷加入分蛋糕的队伍。 现在总统下令暂停进口60天,说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可谁知道会不会变成进口商新一轮操作的开始。毕竟历史经验摆在那儿,每当政策有风吹草动,总能有人从中找到套利空间。仓库里的大米会过期,港口的集装箱会生锈,但账本上的利润永远新鲜。 马尼拉的消费者们看着超市里的价签叹气,农民们在田埂上盘算着微薄的收入,而那些掌握着进口渠道的大佬们,大概正在研究下一个60天该怎么把"暂停键"变成"赚钱键"吧。毕竟在这场大米游戏里,掌握供应链的人永远有办法让自己成为赢家,哪怕代价是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

0 阅读:695

评论列表

茶人之家

茶人之家

4
2025-09-05 00:14

一斤才四块多,比我们便宜

依秋聊趣

依秋聊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