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一声不吭干了三件大事,菲军导弹距离福建:就只有380公里。近期,菲方一声不吭干了三件大事,直接让南海局势更为复杂难明,且暴露了菲方希望引入海外势力的意图,这对东盟乃至东南亚地区而言,都称不上什么好事,甚至说危险性十足。首先,菲方启用了吕宋岛北部的新军事基地,之所以提出这个行动,本质上是美西方部署的亚太战略需要这样一个前沿阵地,菲方为了获取更多的支持,自然会做出行动。 俄罗斯是欧洲能源市场的“大玩家”,通过北溪、亚马尔-欧洲等管道,源源不断地向欧洲输送天然气,赚得盆满钵满。 中国则通过中亚、缅甸等方向的管道,以及海上LNG进口,构建了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蒙古国虽然地理位置特殊,但经济规模小,对能源过境的需求并不强烈。三方似乎都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推动这个看似“多余”的项目。 然而,棋局总是在不经意间被打破。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急剧恶化。欧洲开始寻求减少对俄气的依赖,推动能源多元化战略。俄罗斯则加快“向东转”步伐,试图将能源出口重心从欧洲转向亚洲。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自然成为俄罗斯的重点合作对象。与此同时,蒙古国也意识到,作为中俄之间的“桥梁”,其地缘战略价值正在上升,若能成为能源通道,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2019年,中俄签署了“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东线协议,这条管道从俄罗斯西伯利亚直达中国东北,已于2020年正式通气。东线管道的成功,为“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俄罗斯开始认真考虑将天然气输送至中国西部的可能性,而中国也希望通过新线路增强能源供应的稳定性。蒙古国则看到了机会,主动向中俄提出参与项目的意愿。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俄乌冲突全面爆发后,欧洲对俄气的制裁力度空前,俄罗斯被迫大幅削减对欧天然气供应。 与此同时,中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稳定、长期的天然气供应需求愈发迫切。蒙古国则在经济压力下,急需通过能源过境费和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三方利益在此刻高度契合,项目推进速度明显加快。 2023年,中俄蒙三方在北京举行了多轮高级别会谈,就“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技术细节、商业条款、过境协议等关键问题达成一致。 俄罗斯承诺提供稳定的气源,中国同意承担大部分融资和建设责任,蒙古国则负责境内段管道的审批和监管。据知情人士透露,项目总投资预计超过400亿美元,管道全长2600公里,设计年输气量500亿立方米,相当于中国2022年天然气进口量的约五分之一。 对俄罗斯而言,这条管道不仅是能源出口多元化的关键一步,更是打破西方制裁、巩固亚洲市场地位的重要筹码。 对中国来说,它意味着能源供应渠道的进一步多元化,降低了对海上LNG和单一管道的依赖。对蒙古国而言,项目将带来数十亿美元的过境费收入,并推动国内基础设施升级。 十年前,没人把“西伯利亚力量2号”当回事;十年后,它已成为改变中俄蒙能源格局的“关键一子”。这场跨越十年的“能源博弈”,最终在北京画上了句号。 那么,对于这件事,你们如何看待这一项目的战略意义?它又将如何影响未来的国际能源市场?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这老外太坏了!法国一位小伙子为了测试网络上流传的,在中国,没有人偷窃
【214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