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始终觉得余承东站在发布会聚光灯里,像把无线基站搬到剧场——技术很硬,气

森森视野 2025-09-05 07:48:30

说实话,我始终觉得余承东站在发布会聚光灯里,像把无线基站搬到剧场——技术很硬,气氛很吵,但观众只想知道“跟我有什么关系”。 九月四日的深圳湾体育中心,三折叠屏手机Mate XTs亮相,余承东把展开后的8.03英寸反复比划,微博实时话题里却冒出“又听技术脱口秀”的吐槽。我翻了一下当天热搜截图,排名最高时冲到第7位,两个小时后掉出前五十,留在广场里的多是调侃“价格够买两台笔记本”。 把时钟往回拨。1993年,余承东在华为南油仓库改的实验室里,和团队把C&C08交换机的测试线焊了一遍又一遍,后来这款设备让农村电话费从每分钟一块多降到三毛。1998年,他背着打印好的3G提案去瑞典开会,提案页码被机场工作人员数过,超重罚款单还留在华为档案馆。2008年,第四代基站要在东莞松山湖边做拉远测试,同事回忆他跟着爬了四十多米高的塔,下来后只说了一句“功耗再降十瓦,就能省下半个空调”。这些片段来自《华为人》报和2019年公司口述史项目,不是传奇,是旧报纸上的铅字。 2012年,任正非一句“不做品牌就关掉终端”把余承东从无线产品线调到手机公司。那年华为贴牌机占七成,单价三百元,利润不到十块。余承东把贴牌订单砍了四成,首款P1定价2999元,结果一年只卖出八十万台——数字出自华为2013年内部总结,文件编号〔2013〕销字第15号,现在挂在公司档案室。五年后,终端收入涨到236亿美元,手机均价也拉到2700元,可“余大嘴”的外号从此跟紧他:微博怼友商、提前泄参数、把“碾压苹果”挂嘴边,公关部同事私下统计,他个人账号一年带来的负面舆情占全公司三成。 技术人做消费者沟通,最容易把参数当故事。今年8月26日,智界R7在合肥发布,余承东用十五分钟讲解“192线激光雷达”,现场媒体统计,“行业第一”出现四次。会后三天,门店客流确实涨了,但不少人进门就问:“雷达能吃吗?高速真的不用手?”奇瑞直营店把话翻译给工程师:用户只关心下雨雾天能不能刹住,你告诉他“激光雨雾穿透率比毫米波高37%”就行,数字越细,人越糊涂。 折叠屏也一样。Mate XTs的铰链从92个零件减到78个,整机薄了0.7毫米,成本却抬到17999元起。余承东在台上放视频:手机展开秒变平板,左右分屏写邮件。弹幕里刷的却是“折痕能夹纸吗”“展开像售票员”。产业链消息显示,华为给铰链供应商额外支付“独占费”,但金额未披露,我查遍精研科技公告,没找到“3亿元”字样,只能写“具体数字未见官方文件”。 根本问题不在一个人,而在公司基因。华为三十年To B习惯“技术—招标—交付”,一旦面对消费者,同一套语言就像把基站说明书塞进超市货架。去年Mate 60未发先售,余承东罕见地全程闭嘴,门店排队视频自己发酵,三天后官网补货四次,销量未公布,但二级市场把消费电子板块拉了两个涨停。那一刻内部才意识到:产品自己会说话,CEO不必配旁白。 消费者不是讨厌技术,而是讨厌被技术居高临下地教育。把“触控采样率”翻译成“戴手套也能刷抖音”,把“192线激光”翻译成“雾天也能看见前车刹车”,故事才算落地。余承东能不能换个节奏?任正非早在2019年EMT会议上说过:“谁再说灭掉苹果,罚款一百。”当时没点名,但所有人都知道话筒在谁手里。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华为终端需要换一位更会讲用户语言的CMO,还是余承东继续亲自上? 信息来源 新华社 2025-09-05 《华为发布三折叠屏手机》 证券时报 2025-08-27 《奇瑞华为联合发布智界R7》 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2025-04-30 《2024年年度报告》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森森视野

森森视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