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欧美坚决不给中国大飞机适航证会怎样?说句扎心的,要是拿不到欧美适航证,C919就没法干掉波音。 2022年拿到中国民航局的型号合格证后,东方航空把C919投放到沪蓉、沪成这些主干航线,这么久下来没出过一次技术性故障,运送的旅客早就超过了100万人次,航线也覆盖了16个国内城市,连沪—港这条国际航线都跑过了。 说起来,中国本身就是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而且还在往上走。 单看中航西飞的财报就知道,国内收入占比高达95.65%,海外那点份额几乎可以忽略。 这意味着,就算C919暂时迈不出国门,光靠国内市场也能活得下去,甚至能通过不断交付摊薄成本,形成良性循环。 可问题是,它终究是要飞向更广阔的天空的,而这扇门,被欧美死死攥在手里。 适航证这东西,说穿了就是国际航线的入场券。 没有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或者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证,别说欧美本土,就连那些跟着欧美标准走的国家和地区,C919也别想进去。 中国商飞不是没努力过,2021年就向EASA提交了认证申请,中欧之前也签过双边航空安全协议,本以为流程能顺顺当当,结果EASA的执行董事明明白白地说,2025年拿证想都别想。 他们要从头验证所有系统,从飞机的骨架强度到飞控逻辑,再到火灾怎么灭、逃生门好不好用,每一项都得重新测试,少说要3年,多则可能拖到6年,也就是说,最快也得等到2028年。 FAA到现在连审查程序都没启动,中国商飞也没提交完整申请,两边就这么耗着,谁也不先迈步。 全世界都知道,FAA的认证就是航空界的“终极裁判”,只要进了它的名单,飞机才能真正打入全球市场,不然就算再安全,也会被市场排斥。 可美国偏偏攥着这张牌不放,说白了,就是不想让C919有机会和波音、空客在同一张桌子上谈生意。 说到底,还是欧美不想让出标准制定权。 几十年来,波音和空客就是靠着这套标准,垄断了全球干线飞机市场,还控制着维修、培训、零件供应这些上下游产业,现在C919想挤进来,他们自然要竖起壁垒。 更让人无奈的是供应链的风险。 C919现在用的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这些关键部件,还得靠西方供应商。 美国时不时就收紧技术出口,暂停对商飞的部分许可,明摆着就是想用供应链卡脖子。 好在国产的CJ-1000A涡扇发动机还在研发,要是能早点装上机,对西方的依赖就能小很多。 还有些部件,比如霍尼韦尔的辅助动力装置,和波音、空客的机型通用,这能帮航空公司省点维护成本,也算是个小小的竞争优势。 没有欧美适航证,国际市场确实难打开。 租赁公司不敢投钱,因为飞机没法自由流转,也不能按国际保险标准计价,风险太高。 像Ryanair这种航空公司,就算说过对C919有兴趣,没有欧盟的证,也不可能真的下单。 有人建议从“一带一路”国家突破,老挝、柬埔寨这些愿意接受中国认证的地方或许可以试试,但这些地方航线短、航空公司规模小,根本消化不了多少产能,而且真要飞到欧美去,还是得回头拿证。 不过,东南亚、非洲、中东这些地方,对欧美适航证的依赖没那么强,而且他们对价格敏感,C919比波音737、空客A320便宜不少,性价比很有吸引力。 C919已经规划2026年进军东南亚,还和21个国家签了适航谅解备忘录,跟10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全面的双边适航关系,这些地方能成为第一批“海外种子用户”,帮着积累国际运营的数据和口碑。 更重要的是,空客正在天津扩建第二条总装线,预计2026年初投产,中国市场在空客全球销量里占的分量不轻。 要是欧美真把适航证当成政治武器,中国完全可以用“市场互换”来平衡。 再说,中国航空工业也不是白手起家,中航西飞早就参与过波音737垂尾、空客A320机翼这些零部件的制造,积累的经验正好能帮C919搭建自主体系。 C919现在最该做的,就是在国内把基础打牢,持续积累稳定运行的数据,同时推进国产发动机研发,降低对外依赖。 在新兴市场慢慢打开局面,用实际表现攒够底气。 波音这几年因为737MAX的事故,名声受了影响,不少航空公司在找替代机型,这也是个机会。 当然,想在短期内“干掉”波音不现实,人家在欧美市场深耕几十年,客户关系、售后体系早就扎了根。 但航空工业是个长周期行业,C919不需要一步登天,只要保证安全、不断改进,慢慢就能把品牌打出去。 或许再过十年,等它真正站稳脚跟,欧美那些标准壁垒,说不定也就没那么坚固了。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参考信息源: 《C919飞机不可能在2025年前获得欧盟适航证》·新华社·2025-04-29
如果欧美坚决不给中国大飞机适航证会怎样?说句扎心的,要是拿不到欧美适航证,C91
一叶知大事
2025-09-06 10:36:4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