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陕西一位父亲为报恩,将19岁的女儿嫁到偏远荒漠,女儿多次逃跑未果,哭

如梦菲记 2025-09-06 17:37:24

1985年,陕西一位父亲为报恩,将19岁的女儿嫁到偏远荒漠,女儿多次逃跑未果,哭闹了整整7天后,只能接受现实,谁知,30年后,她的名字竟传遍了全世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5年,在陕西靖边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里,19岁的殷玉珍被父亲送上了通往毛乌素沙漠的路。   她是家里六个孩子中的老四,从小跟着父亲放羊、干农活,生活虽清苦,但她一直心怀梦想,希望有一天能走出村庄,见到更广阔的天地,可父亲的一次决定,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   几年前,父亲在放羊时曾在沙漠里迷路,被白家父子救下,为了报恩,他把女儿许配给了白万祥,没有询问女儿的意愿,也没有考虑到她的憧憬,这桩亲事就这样定下。   那年秋天,她坐着毛驴车一路颠簸,伴着呼啸的风沙走进了荒凉的沙漠,眼前的新家只有一个地窖,昏暗潮湿,顶上常掉沙土,门是几块木板拼起来的,屋子里除了土炕几乎没有别的家具。   最近的水源在几里外的沙窝,要用扁担挑回来,面对这样的环境,她的心瞬间跌入谷底,她在地窖里整整哭了七天,眼睛哭得红肿。   她试过逃跑,趁着丈夫出去放羊,她悄悄朝东走去,想找到回家的路,可走了几个小时,放眼望去仍是无边的沙丘。   太阳升高后,她完全失去了方向,只能坐在沙丘上发呆,直到丈夫找到她,把水壶递到她手里,再默默带她回去。   一次次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沙漠没有边界,她根本走不出去,白万祥从未阻止过她,只是担心她的安危,在远处跟随,渐渐地,她明白逃不掉,只能接受现实。   她的心境开始改变,是在看到地窖旁的一棵沙柳时,这棵树在风沙里依旧顽强地生长,似乎在提醒她,困境并不是没有出路,她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这里能有更多这样的树,也许生活会不一样。   第二年春天,她和丈夫卖掉了家里唯一的一只羊,换来六百棵树苗,他们在屋子周围挖坑、栽种、挑水浇灌。   到来年春天,只活下了一小部分,但她却说这就是希望,她开始观察哪些树能成活,哪些不行,总结出先种耐旱灌木、再种大树的办法。   种树的过程几乎伴随着一次次失败,风沙一来,成片的树苗就会被掩埋,干旱季节,浇水全靠人力,挑水一趟要走上几个小时,她怀孕时依旧坚持下地干活,直到身体撑不住,孩子早早夭折。   那段日子,她几乎被绝望吞没,但仍然选择继续埋头干活,没钱买树苗时,她和丈夫去外地打工,不要工钱,只换树苗,听说哪里有剩下的树苗,他们就连夜赶去拉回来。   十年里,他们的地窖四周逐渐出现了一片绿色,树苗活下来的越来越多,风沙变小,地下水位也慢慢回升,她尝试在沙地里种庄稼,西瓜、玉米虽然产量不高,却证明了这片土地能恢复生机。   周围的村民看在眼里,开始主动来请教,她毫无保留,把经验告诉别人,还分给大家自己培育的树苗,治沙不再是他们夫妻俩的事情,而成了整个村子的共同努力。   到了九十年代,当地政府注意到她的坚持,修建了通往村子的简易道路,运输树苗方便了许多。   林业站提供树种,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她也学会了混交林的种植方法,每一次尝试,她都更加坚定,因为她明白,不改变,下一代依旧要在风沙中挣扎。   经过三十多年,沙漠真的变了模样,昔日光秃秃的沙丘,如今长满了沙柳、杨树和灌木,成片的绿色连接成林带。   七万亩荒地被治理,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风沙少了,环境变好,庄稼可以种植,牲畜也能养活,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收入逐渐增加。   随着影响扩大,外地志愿者、高校师生也纷纷来到这里参加植树,她会带他们去看最早栽下的那棵树,如今已经高大挺拔,她总说,种树像养孩子,要有耐心,更要有恒心。   媒体的报道让她的名字传遍全国,甚至走向世界,她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时代楷模的称号,还曾成为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人,她站在联合国的讲台上,讲述几十年的治沙经验,赢得了无数掌声。   这一路走来,从被迫远嫁的少女到被世界瞩目的“治沙女王”,她用三十年的坚持让沙漠变绿洲,她没有选择屈服,而是用行动证明了一个普通人也能改变环境,改变命运。   今天的毛乌素沙漠,绿地覆盖率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被认为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个消失的沙漠,人们谈起这段奇迹般的历程,都会想到殷玉珍,她用泪水与汗水换来的成果,将长久留在人们心中。   信源:人民网——殷玉珍:用生命植树的女人 (百姓故事)

0 阅读:77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