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足协是个什么“部”,什么“委”呢,官威大得吓人。 结果最近才知道,

开心唠唠嗑 2025-09-07 14:22:46

我一直以为足协是个什么“部”,什么“委”呢,官威大得吓人。 结果最近才知道,人去民政部那儿一查,登记的明明白白:社会团体。 这几日研究发现,原来我们东方大国的足球协会不过是个社会团体,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什么“部”或“委”,它的登记在民政部的法人证书号是53310000000506041P,也就是民政部认可的社会团体。 谁能想到,一个名字里带“中国”字头的机构,竟然不是国家行政机关?没有行政级别,不占财政编制,却手握国家队选帅、联赛运营、球员注册这些关键权力。 听起来像是一家民间俱乐部,管的事却比很多正儿八经的政府部门还要宽。 这感觉就像小区业委会突然负责起全市交通调度——权责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名义上,“社会团体”四个字意味着自律、自治、自我管理。可咱们的足协,偏偏活出了“二政府”的气质。 批裁判、定赛程、管俱乐部,甚至还能出台行业处罚条例。这些本该属于公共监管范畴的权力,却集中在一个注册为民非组织的机构手里。 没有财政拨款,不代表没有收入来源。 转播权、商业赞助、赛事门票、球员转会管理费……中国足球产业规模数以亿计,而这些资金流向哪里、怎么分配,几乎由足协一手主导。 据某体育调研机构统计,中超公司年收入超过15亿元,却从未公开详细审计报告。 更让人困惑的是,这样一个团体,却长期存在“政社不分”的模糊地带。 足协与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曾经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16年才名义上脱钩。 可至今很多人仍视其为“体制内的脸,民间的壳”。 你说它是民间组织?它却屡屡发出红头文件。你说它是官方机构?它又说自己“没有级别”。 这种模糊身份,带来的是责权不清、监督缺位。 成绩不好,没人担责;争议频出,回应迟缓。 球迷年年骂,舆论年年批,可足球改革始终步履蹒跚。 仿佛一拳打在棉花上——你明明感觉哪里不对,却找不到该负责任的那个人。 很多人说,问题不在于它是不是“社会团体”,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做到了专业、透明、服务化。 J联赛、英超联盟也都是非政府机构,却能把赛事运营成世界级IP。 别人靠的是制度、是市场、是职业精神,而我们却困在“官民不分”的迷局里,进退两难。 所谓“社会团体”,本应是由会员共同治理、为行业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 但当权力失去制约,当运行缺乏透明,名称只不过是一层外衣。 球迷要的不是一个名分,而是一个真正懂足球、为足球服务的机构。 褪去“官威”,回归“服务”,中国足球才能真正从根子上站起来。 否则,名称再变,马甲再换,也不过是又一场形式主义的游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3
开心唠唠嗑

开心唠唠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