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53岁的太平军沃王张乐行因叛徒出卖被俘。僧格林沁却下令当他面先剐了他

长河观澜 2025-09-08 09:26:23

1863年,53岁的太平军沃王张乐行因叛徒出卖被俘。僧格林沁却下令当他面先剐了他儿子和妻子。未曾想,刽子手将剐下来的肉塞到了张乐行的嘴里。

1863年凛冬的皖北刑场,寒风裹着血腥味在蒙城街头乱窜。

五十三岁的捻军盟主张乐行被铁链捆在木桩上,眼睁睁看着蒙古刽子手用弯刀剜下儿子张憙的肋条肉——这位曾让清廷头疼的"沃王",此刻嘴角淌着至亲的血肉。

故事得从淮北平原的盐道上说起,张家本是雉河集数得着的大户,祖传三百多亩良田养着几十号长工。

道光年间的苛捐杂税逼得佃户卖儿卖女,二十出头的张乐行抄起砍刀,带着拜把兄弟干起贩私盐的买卖。他们昼伏夜出穿越豫皖交界,遇上税卡就抡起九环刀拼命,硬是在官军眼皮底下趟出条"盐路"。

咸丰二年的洪水把涡河两岸泡成汪洋,张乐行开仓放粮的举动引来八千饥民投奔。永城劫狱一役,粮仓大门被踹开时,陈年稻谷像金雨般撒满青石板街。

十八路捻军首领歃血为盟那夜,五色战旗插遍雉河集,火把连成的长龙照亮半个安徽。

清廷调来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围剿,这位科尔沁亲王打仗有套阴毒手段:专抓义军家属插箭游营。同治二年正月,西洋寨捻首李勤邦的叛变成为转折点。

这个曾与张乐行歃血为盟的兄弟,表面殷勤接待盟主父子,暗地给宿州知州英翰递了密报。二月寒夜,蓝旗叛军突袭尹家沟,张乐行撤退途中遭伏,三代人同时落网。

刑场上的血腥远超常人想象,僧格林沁特意从漠北调来剐刑高手,当众表演"骨肉相喂"的戏码。续弦杜金蝉被剥光衣物绑在条凳上,刽子手从她小腿旋下薄肉塞进丈夫口中。

八岁幼子被腰刀捅穿时,围观百姓看见张乐行咬碎半颗槽牙。

凌迟持续三天两夜,刽子手特意保留犯人神智。当第三百五十七刀划开胸腔时,监斩官听见模糊的"杀"字从血窟窿里迸出。

这位沃王最终被剪断喉管,残躯扔进涡河喂鱼,首级在皖豫各府县轮展半年。

张乐行的死反而点燃更大反抗怒火,侄儿张宗禹接过黄旗,带着残余捻军化整为零,发明出"打圈圈"游击战术。

直到四年后山东高楼寨战役,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反被引入包围圈,这位亲王最终被小捻军张皮绠割了脑袋。

如今涡阳张老家村的四合院故居里,合瓦房梁上还留着刀劈痕迹。当地老人说刮东南风时,能听见九环刀撞击盐袋的叮当声。

2015年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在墙缝发现半截发黄的《行军条例》,上面沃王印鉴红得刺眼。

有趣的是,清廷当年在刑部档案批注"巨逆"的朱砂笔迹,如今反成革命文物。去年亳州文旅局搞历史剧本杀,张乐行故事线预约爆满。

年轻人举着仿制五色旗拍照,背景板写着沃王的名言:"饿死不如战死,做鬼也要吃皇粮!"

站在2025年回望,这场162年前的惨剧早被赋予新寓意。历史学者在百家讲坛调侃:"要是当年有直播,沃王绝对能带货盐雕工艺品。"

只有清明时分的盟主冢前,那叠画着莲花标记的黄表纸,还在默默讲述江湖义气与家国大义的交织。

0 阅读:492

猜你喜欢

长河观澜

长河观澜

关注我!带你领略中华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