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就是俄罗斯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乌东四州和克里米亚,历史上曾隶属于俄罗斯,但在苏联时期,它们被划归乌克兰。 你觉得俄罗斯是“侵略者”,可人家说那是“回家”,到底谁说得算? 今天的乌克兰战火不息,枪声一响,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就成了世界的焦点。 可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俄罗斯突然“动了手”,那就小看了这场冲突背后的历史账本,很多人不知道,克里米亚和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赫尔松这四个州,并不是乌克兰“天然”的一部分,它们和俄罗斯的关系,远比地图上看起来更复杂。 当年划归乌克兰,是苏联家里的“自家事”,如今打起来了,俄罗斯却说:这本来就是我的地,收回来而已。 到底是“侵略”,还是“回归”?我们得从头讲起。 要搞清楚今天的俄乌争端,得先翻翻苏联那本厚重的历史账。 克里米亚,最早在1783年就归了沙皇俄国,后来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百年老邻居不假。 苏联时期,克里米亚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的一块地,直到1954年才被赫鲁晓夫“转送”给了乌克兰加盟共和国,说是为了纪念“俄乌友谊300周年”,但其实就是一次内部行政调整,根本没人想到有一天苏联会解体,边界会变成国境线。 至于乌东四州,特别是顿巴斯地区,那可是苏联工业心脏。煤矿、钢厂、重工业,全靠它们撑着。 这里俄语人口密集,文化上也更偏向俄罗斯。 苏联时期,这些地方被划入乌克兰,是为了管理方便,谁想到后来一夜之间,苏联没了,原来的“行政边界”突然成了“国界线”。 这就像一家人突然分了家,房子归了弟弟,但钥匙、家具、亲戚都还在哥哥那边,能不出问题吗? 数据显示,1991年苏联解体时,克里米亚的俄族人口超过60%,顿巴斯地区也不少,这些人对乌克兰的归属感,远没有对俄罗斯的情感深。 对他们来说,乌克兰是户口本上的名字,俄罗斯才是文化里的家。 这就是普京眼中的“历史错误”,当年苏联内部的划分,如今却成了国家间的主权分界。 俄罗斯认为这些地区原本就是“借给”乌克兰的,苏联解体后,这种借用自然失效,这个逻辑,西方接受不了,但在俄罗斯内部,却是主流共识。 尤其是2014年以后,乌克兰政治风向剧变,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被赶下台,东部民众开始恐慌,中央政府会不会剪掉我们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 于是,抗议、分裂、武装冲突接连不断,乌克兰政府则启动“反恐行动”,试图武力平息局势,结果却是火上浇油,顿巴斯地区战火连年,联合国数据显示光是2014-2022年,这场冲突就造成了超过1.4万人死亡。 在俄罗斯眼中,这是乌克兰“欺负俄族人”,他们必须出手“保护同胞”。 而在乌克兰看来,这是分裂主义,是外部干涉,两边都觉得自己站在道义制高点,谁也不退步,最终演变成今天你死我活的全面冲突。 正是这种文化认同和治理失衡的裂痕,为俄罗斯的“回归叙事”提供了土壤,俄罗斯说,我不是侵略,我是接回自己人,乌克兰说,你这是强抢。 双方都举着“正义”的旗子,实则各怀算盘。 2014年,克里米亚公投震惊世界,俄罗斯军队一进驻,公投很快举行,官方宣布超过90%支持“加入俄罗斯”。 西方国家炸锅了,认为这根本是“武力胁迫下的假公投”,但俄罗斯不管,直接纳入版图,还说这叫“回应人民意愿”。 2022年,俄乌战争全面爆发,俄罗斯复制了“克里米亚模式”,在控制了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赫尔松四地之后,又搞了一轮“入俄公投”,结果同样是高票通过。 乌克兰和西方一口咬定这是假票、假程序、假意愿,但俄罗斯国内却普遍接受,认为这是“历史正义的胜利”。 这些公投到底有没有问题?从程序上看,确实没有国际监督,也不在战火之外的自由环境中进行,但俄罗斯的算盘其实很清楚,只要国内支持、舆论形成、法律盖章,那国际社会的反对就变成了“噪音”。 这场关于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归属的争议,说到底,是两个民族、两个国家、两种历史观的正面碰撞。 从乌克兰的角度来看,主权完整是国家的底线,任何国家在面对“领土被割走”时都不会保持沉默,乌克兰的“执着”,正是对身份认同和国家构建的捍卫。 但从俄罗斯的视角出发,这些地方不是“他国领土”,而是“被误划出去的老家”。 普京曾公开说:“我们不是在夺取什么,而是在收回本属于我们的。”这不是简单的地缘争夺,而是一场关于历史、民族、身份的全面较量。 战争没有赢家。无论是乌克兰的“保家卫国”,还是俄罗斯的“收复故土”,最终伤的都是普通人。 几百万难民流离失所,数万家庭支离破碎,这场冲突的代价,已经远远超出了一块土地的价值,我们不妨问一句,如果土地本身不能带来和平与福祉,那还值得执着吗?
1945年,一个苏联女兵看到一个日本战俘英俊潇洒,她悄悄对男人说:“如果你答应和
【2评论】【5点赞】
大洞看天
那么说说海参崴
bao hei 回复 09-08 18:23
看回复。
bao h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