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业寒冬要来了?不是死亡少了,而是年轻人不想这样花钱了!这年头,连埋人的生意都

掘密探索 2025-09-08 11:44:26

殡葬业寒冬要来了?不是死亡少了,而是年轻人不想这样花钱了!这年头,连埋人的生意都不好做了。   “活着被房贷压垮,死了还要被墓地割韭菜?”这句网络热梗,道出了年轻人的无奈,大城市的墓地单价早已超过房价,一平米能卖到8万甚至15万,可产权只有50年,到期不续费骨灰就得被“处理”。   更离谱的是,每年还要交“物业费”,管理费百八十到几百块,一交就是20年。 年轻人算得明白:62%的90后、00后把治丧费用控制在1.5万以内,比父辈少花40%。   他们更愿意把钱花在老人活着的时候,给父母买保健品、带他们旅游,养老支出比传统殡葬多出近三倍,毕竟,“生前尽孝”比“死后摆排场”实在多了。   从“厚葬薄养”到“务实尽孝”:年轻人的“反套路”三连击   第一击:拒绝形式主义 老一辈觉得,葬礼越隆重越显孝心,可年轻人偏不,有人把奶奶的骨灰撒在洱海边,完成她生前未了的心愿,有人用NFT数字藏品做纪念,把逝者的故事做成独一无二的数字卡片,比冰冷的墓碑更有温度。   第二击:拥抱生态葬 树葬、花坛葬、草坪葬这些生态葬法,价格低廉甚至免费,还环保,2024年全国生态安葬占比达11.4%,比前一年涨了5.87个百分点,清明绿色祭扫的人超过71%,背后大多是年轻人在推动。   他们选火焰树、大百合当“风水树”,因为种子风吹过时像“坟头撒纸钱”,既保留念想,又不浪费土地。   第三击:用技术重构告别 VR追思会、区块链骨灰寄存、元宇宙陵园……年轻人把科技玩出了新花样,哪怕人在国外,也能通过虚拟场景祭拜;在虚拟世界里给逝者建“家”,上传照片、视频,随时“看望”。   对他们来说,殡葬不是“演给别人看”,而是自己和逝者的情感连接,怎么走心怎么来。   面对年轻人的“反套路”,殡葬业也在被迫转型,福寿园砍掉低效业务,把钱投到节地生态安葬上,生态葬收入反而涨了30%。   更有趣的是,一些殡仪馆学起了电商套路:寿衣挂链接明码标价,套餐打折,甚至能差评退货,过去那种“爱搭不理”的态度早没了,毕竟不转型就没活路。   说到底,殡葬业的“凉”,不是没人死,而是旧模式跟不上年轻人的需求了。   这一代年轻人,活得清醒,也活得真实,他们不信“死要面子”的大排场,只信“生前陪伴”的踏实感;他们不愿为“墓地贷”背债,却愿意为“生命规划师”这种新职业买单。   未来的殡葬业,不该是“躺着赚钱”的暴利行业,而该是“站着服务”的生命驿站,它要管的不只是“死后事”,还有“生前事”,生前预嘱、临终关怀、哀伤辅导……这些才是年轻人真正需要的。   当行业放下“暴利”的心思,转向实用、环保、走心的服务,所谓的“寒冬”,其实就是新春天的开始,毕竟生命值得被好好告别,但这份告别,从来都不需要靠花钱来证明。

0 阅读:307
掘密探索

掘密探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