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中国人不把商品卖给美国,美国人对中国的敌意反而下降了。据《联合早报》今年4月的报道,五年来,美国人对中国的敌意第一次出现缓和。 曾经花七十多美元就能买到的扫地机器人,现在居然飙到一百二,连孩子的玩具、厨房的咖啡机、车库里的电钻都涨了价。 官方曾拍着胸脯说,对中国加税是为了“国家利益”,还信誓旦旦保证会让中国埋单。 可结账的时候谁也骗不了,事实就是美国人自己掏了腰包,有机构算过,一家普通家庭一年多支出两千多美元,这笔钱本可以让生活宽裕些,现在却直接蒸发在涨价里。 一开始,大多数人把它当成爱国必须付的成本,可日子长了,大家心里的算盘就变了。 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调显示,对中国看法极不友好的美国人,从43%掉到了33%,这是七年来第一次回落。 另一家调查里,超过一半的美国选民明确反对继续加税,他们不觉得这场“关税战”真有赢家,倒觉得自己像是被耍了。 更耐人寻味的是,不同年龄段的态度相差极大,老年人里,对中国抱有敌意的比例要比年轻人高出一倍多。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信息来源的不同。 年长一代大多还是看电视新闻、读报纸,在这些媒介下,中国往往被塑造成意识形态对立、时刻挑战美国的竞争者。 而年轻人更多在TikTok、YouTube上看来自中国普通人的日常,夜晚亮得像白天的大城市街头,用手机就能完成一切的便捷生活,高铁从上海开到北京的顺滑体验。 这些不是记者编出来的宏大词句,而是活生生的生活细节,比新闻更能“入脑入心”。 当这种影像越来越多地被看到,对中国的认知也就有了和父辈完全不同的样子。 与此同时,贸易战的另一头,中国企业也在经历着自己的转身。 出口美国越来越难,工厂迅速改道,把更多产品卖到东南亚,出口额大幅增长,几乎填满了美国市场缺口。 过去受制于人的核心技术,在这种高压下反而被逼着加速突破,深圳的一家电子厂,芯片国产化比例做到九成以上,合肥的存储器工厂,产能飙到新高。 这些曾经的技术短板,正在被一刀刀磨平,换句话说,本来是想用关税给中国套上枷锁,结果反倒成了它升级换代的助推器。 而美国这边,中美贸易额降到了峰值时的三分之一多一点,按照老理论,这种经济疏远往往预示着关系恶化。 但现实却有点反常,因为直接摩擦少了,日常的争吵反倒淡了,双方都多了几分冷静思考的空间。 智库里也有人开始承认,中国在把新技术落实到日常生活方面的速度,比很多西方人想象的要快得多。这种认知,让一部分原本主张强硬的人开始重新估量中国的分量。 这一切,绕回到一个简单又老掉牙的道理,任何再响亮的政治口号,最终都得面对现实的检验,而老百姓的腰包,是最直接的打分器。 政策如果长久地让普通人的日子更难过,它就会被质疑,甚至被抛弃。 对华强硬的大方向短期内还会继续,但在具体策略上,民意的温度会悄悄改变它的走向。 从物价标签到视频里的日常,从工厂车间到民调曲线,这场看似激烈的对抗中,浮现出了另一种温和的力量,那是来自民间的务实判断与彼此理解。 历史早就证明了,斗气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而合作与交流,才算是真正的长远之策。 【信源:中华网《特朗普在对华关税问题上为何又变卦 民意压力下的政策调整》 美国皮尤民调中心《美国民众对华看法缓和,负面观感创5年最大降幅》】
全世界现在都在赌中国和美国到底谁先扛不住,目前的状况是中国有货,美国有钱美国有钱
【12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