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微众银行曾凭借腾讯生态的流量红利与“普惠金融”的标签,在短短数年内创下业务爆发式增长的神话,一度成为民营银行领域无可争议的“领头羊”。然而,从2024年披露的经营数据与监管动态来看,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金融机构,正遭遇成立十年来最严峻的发展危机——营收首次负增长、净利润增速近乎“腰斩”、核心个贷业务收缩,叠加千万级罚单频现,其高速增长的引擎已正式“骤停”,曾经的行业标杆光环正在加速褪色。
业绩“急刹车”
回溯微众银行的发展轨迹,2014年至2023年的近十年间,依托腾讯旗下微信、QQ的海量用户基础,其业务规模呈指数级扩张。但这种依赖流量红利的增长模式,在2024年迎来了“转折点”。数据显示,2024年微众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81.28亿元,较2023年的393.61亿元同比下降3.13%,这是其成立以来首次出现年度营收负增长,打破了此前连续九年的增长纪录。
更值得警惕的是,营收增速的“失速”并非突发状况,而是长期放缓趋势的必然结果。2021年至2023年,其营收同比增速已从35.76%逐步下滑至11.3%,2024年直接跌入负区间,这一变化清晰地表明,过去依赖流量“跑马圈地”的粗放式增长路径已难以为继。
盈利能力的下滑同样触目惊心。尽管2024年微众银行净利润达到109.03亿元,实现0.81%的微增,但与2021年38.87%、2023年21.02%的增速相比,几乎陷入“停滞”状态。净利润增长乏力的背后,是其核心盈利模式的承压——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利息收入,2024年仅增长2.43%,利息净收入增速更是低至0.12%,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近乎“零增长”的盈利表现,不仅反映出市场环境变化对其业务的冲击,更暴露了其收入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薄弱的短板。
业务结构“失衡”
贷款业务是微众银行的营收支柱,但2024年这一支柱的“稳定性”正受到严峻挑战。从规模来看,2024年微众银行贷款和垫款总额为4359.76亿元,同比增长5.18%,这一增速较2023年的23%、2022年的28.04%大幅下滑,显示出其信贷扩张能力已显著减弱。
更关键的是业务结构的“失衡”。作为微众银行的核心产品,“微粒贷”所在的个人贷款业务在2024年出现罕见收缩——年末个人贷款余额降至2166.84亿元,较年初下滑4.76%,其中“微粒贷”余额减少5.53%,笔均贷款额也从2021年的8000元降至7200元。个贷业务的收缩,一方面与宏观经济环境下个人信贷需求疲软有关,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微众银行在个人信贷领域面临的竞争加剧——随着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纷纷下沉普惠市场,其曾经依靠流量垄断形成的优势正在被稀释。
为弥补个贷收缩的缺口,微众银行2024年加大了企业贷款投放力度,年末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155.33亿元,与个贷规模基本持平,同比增速高达18.18%,主要依赖普惠小微业务扩张。但这一调整却暗藏“收益陷阱”:行业数据显示,银行个人贷款平均利率普遍高于对公贷款,微众银行若遵循这一规律,意味着其用收益率较低的对公贷款填补高收益个贷的缺口,直接导致利息收入增长“动力不足”。这种“以量补价”的业务调整,不仅未能扭转盈利颓势,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其盈利能力的压力。
资产质量“亮红灯”
伴随业务扩张放缓,微众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尽管2024年其不良贷款率为1.44%,较2023年的1.46%、2022年的1.47%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1.4%以上的相对高位,远高于2015-2018年期间0.12%-0.64%的低水平。这一数据变化表明,微众银行此前依靠大数据风控构建的“低不良”优势正在消失,信贷资产的风险管控能力面临考验。
更能反映资产质量压力的是贷款核销规模。2024年微众银行核销贷款176.15亿元,较2023年增加26.94亿元,同比增幅达18.2%。大规模的贷款核销,意味着大量不良资产无法通过正常回收化解,只能通过冲减利润的方式处理,这不仅直接侵蚀了净利润,更暴露了其资产质量背后的“隐忧”——若未来不良贷款率进一步上升,核销规模持续扩大,将对其资本充足率和持续经营能力造成更大冲击。
千万罚单破纪录,风控漏洞引信任危机
相较于业绩下滑,合规问题更让微众银行陷入“信任危机”。202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对微众银行开出1387万元罚单,这一金额不仅是2024年民营银行领域的最大罚单,更是其成立近十年来收到的最高额处罚。罚单直指五项严重违规行为:违反账户管理规定、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可疑交易报告、与身份不明客户进行交易,涉及反洗钱、账户管理等核心合规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曝光的违规问题并非短期行为,且在微众银行自称“2022年完成整改”后,合规风险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023年,微众银行就因汽车贷款业务违规被处罚3次,累计罚款近640万元;2024年除千万级罚单外,还因租金贷贷后管理不到位、商用车贷款金额审核不严等问题多次被监管点名。频繁的罚单背后,是其在业务扩张过程中合规管理的“滞后”——为追求规模增长,风控体系未能同步完善,导致违规问题反复出现,不仅损害了其“合规经营”的形象,更削弱了监管机构与市场对其的信任。
更严重的是,合规问题已波及管理层。在2024年的千万级罚单中,时任微众银行零售存款部业务规划实施室经理、小微企业金融部总经理助理等多名高管被连带处罚,累计罚款24.75万元。管理层的合规责任追究,反映出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权责对等”的监管导向,也意味着微众银行若不彻底整改合规漏洞,未来可能面临更严厉的监管措施。
标杆光环褪色
从十年前的“行业标杆”到如今的“增长失速”,微众银行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民营银行在监管趋严、市场竞争加剧、流量红利消退背景下的缩影。但作为曾经的“领头羊”,其面临的转型压力更为突出——如何摆脱对腾讯流量的过度依赖,构建多元化的获客渠道?如何在合规框架内平衡业务扩张与风险管控,提升资产质量?如何优化业务结构,打破“个贷收缩、对公收益低”的盈利困局?这些问题,都是微众银行未来发展必须跨越的“鸿沟”。
当前,微众银行已着手调整战略,加大普惠小微业务投入、强化合规风控体系建设,但转型效果尚未显现。从行业环境来看,国有大行凭借资金成本优势持续下沉普惠市场,其他民营银行也在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微众银行若不能快速找到新的增长引擎,其“民营银行标杆”的光环可能进一步褪色。
十年狂奔之后,微众银行的“急转弯”不仅是自身发展的转折点,更折射出中国民营银行行业的转型阵痛。未来,能否在合规与创新、规模与质量、盈利与风险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微众银行能否重新找回增长动力,续写曾经的辉煌。但从目前的经营数据与市场环境来看,这条转型之路,注定充满挑战。
桂R-六泥靓仔
高利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