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一万次,不如行动一次,日本年年有人参拜靖国神社,中国何不反其道而行之?将日本战犯仿塑成岳飞墓前的跪像,置于每个抗日战争纪念馆前,供国人控诉、唾弃、鞭打,以摧毁日本军国主义的意志,何尝不是功德一件? 这种用跪像警示历史的做法,在中国其实早有传统,早在明朝成化年间,浙江布政使周木就在岳飞墓前铸造了秦桧夫妇的跪像,到现在杭州岳王庙的秦桧跪像已经重铸了12次,每次被百姓砸烂后都要重新铸造,河南太昊陵甚至形成了"打秦桧"祈福的民间习俗,这说明用雕塑承载是非善恶的记忆,是中国人传承历史的特殊方式。 云南腾冲的国殇墓园就延续了这种传统,1944年的腾冲战役中,中国远征军为收复这座被日军占领的县城,经历了127天的惨烈厮杀,9168名将士长眠于此,还有6300多名随军作战的民众牺牲,平均每天有近200人倒在这片土地上。 战役结束后,当地人特意将日军148联队联队长藏重康美等四名战犯的雕像做成跪姿,让他们永远低着头对着烈士墓碑,这一跪就是70多年。 每年清明节,总有群众带着愤怒拍打这些雕像,就像古人对待秦桧像一样,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对侵略者的痛恨。 日本政府对此却很不自在,隔三差五就要求拆除这些跪像,说这是对他们的"侮辱",可他们似乎忘了,东京的靖国神社里供奉着14名双手沾满亚洲人民鲜血的甲级战犯,包括南京大屠杀主犯松井石根、策划九一八事变的板垣征四郎等,这些战犯的牌位被当作"英雄"供奉,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还在2023年秋季大祭时特意供奉祭品,这种操作比任何抗议都更讽刺。 所以中国政府提出的三个条件合情合理:拆除靖国神社、修改歪曲历史的教科书、真诚道歉,这些要求至今没有一条得到满足。 看看德国的做法更能明白这种纪念的意义,柏林市中心的欧洲遇害犹太人纪念馆用2711根高低错落的水泥柱组成方阵,走在其中会感到莫名的压抑,地下展厅里循环播放着600万遇难者的姓名,念完一遍需要整整6年7个月。 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旧址被完整保留,连当年的铁丝网和岗楼都原样展示,德国学生必须参观这些地方接受历史教育。 而日本却在教科书里把侵略写成"进入",在靖国神社里给战犯招魂,这种反差让腾冲的跪像更具存在的价值。 现在的抗战纪念馆早已成为重要的教育基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一个主题展览56天就接待了60多万人次,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年均接待量达300万人次。 在这些地方设置战犯跪像,能让参观者尤其是年轻人直观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腾冲当地至今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不给日本人提供住宿和食物,这种民间自发的抵制,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能说明历史记忆的力量。 要知道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万,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现在的数万亿美元。 当日本政客还在为战犯鞠躬时,这些跪在纪念馆前的雕像就是最沉默也最有力的抗议,就像秦桧跪像警示着奸臣的下场,这些日军战犯的跪像也在提醒世人:军国主义的幽灵不散,历史的警钟就必须长鸣。 这种用实物承载记忆的方式,比一万次口头谴责都更能让后人记住教训,这本身就是对死难者最好的告慰,也是防止历史重演的重要保障。
苏军究竟是怎样对待日本战俘的?曾经有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是这么说的:“上级通知说要押
【205评论】【1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