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社评#:欧盟,请放下你的矛盾与纠结】近日,一些美英媒体爆料称,华盛顿正以中国和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为由,施压欧盟对两国征收最高100%的关税。英国《金融时报》援引美方匿名官员的话说,“我们只有在欧洲伙伴与我们合作的情况下才会这么做”,“需要我们的欧盟伙伴……共同分担痛苦”。中国外交部9月10日回应称,中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一贯秉持客观公正立场,中国不是这场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我们坚决反对动辄拿中国说事,坚决反对对中方施加所谓的经济压力。
《金融时报》称,目前欧盟各国政府正在讨论美方这一提议的可行性,但“考虑到欧盟与北京和新德里的贸易关系,许多国家都感到紧张”。这凸显了欧盟一段时间以来在对华关系上的纠结与矛盾心态:既要做合作伙伴,又要当竞争对手;既要平衡经贸关系,又要所谓“去风险”;既对中俄关系耿耿于怀,甚至为此制裁中国企业,又要求中国配合对俄方施压。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让其在动荡变革的世界中无所适从,也给中欧关系带来许多困扰。无怪乎西班牙学者玛尔塔·蒙托罗发表文章指出,“欧盟不应该像小孩子那样穿着短裤到处游荡”。
欧盟的矛盾心态突出地反映在三个层面。首先是认知层面,“三重定位”把对华的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三个难以兼容的定位生硬地拼在一起,表面上是迎合、照顾内部不同声音,实则反映出欧方一些人的零和博弈思维。认知问题不理顺,双方发展关系时就容易波折不断。其次是经贸层面,欧盟领导人表态说要通过谈判协商化解摩擦矛盾,但在实际中却一边单方面对华施压要价,一边对中方提出的合作倡议和合理关切不接茬,保护主义渐已成势。此外在热点问题上,欧盟希望实现俄乌停火止战,却一味仰美国鼻息,对俄持续加码制裁,对华不断诿过推责。近年来,欧盟还配合美国“印太战略”,不断煽动地区紧张局势。
从根本上看,产生上述矛盾心态,还是因为欧盟对百年变局走向和自身地位与未来发展未能形成清晰的看法,对关乎自身前途命运的战略性、方向性问题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是依附美国还是战略自主,是执迷地缘竞争还是奉行开放合作?答案不同,欧盟的前途命运将截然不同。
欧盟素来重视跨大西洋关系,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味以美国利益为优先,甚至充当其地缘战略的马前卒,而非作为世界重要一极平等地与美打交道,只会破坏自身外交和安全政策的独立性和可信度。在乌克兰问题上,美国让欧“出血”后,又反手在经贸问题上对欧“抽血”,但欧方一些人不仅不从美欧关系的根源进行反思,反而动辄拿中国说事,试图牺牲中国利益、中欧关系以讨好华盛顿,指望靠渲染所谓“共同威胁”来维护跨大西洋团结。这种做法既无法获得美国尊重,也严重损害了同中国的关系和合作。
老百姓需要的是和平、稳定与民生保障,而不是四面树敌,欧洲也不例外。欧盟机构的主要决策层既不是由民众选出来的,也不直接对欧洲人民负责。欧盟机构内部派系众多、利益分化、认知多元、决策繁冗,对华认知和政策不知反映了谁的看法、代表了谁的利益。民调显示,欧盟成员国更赞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将中国视为“战略和全球伙伴”的愿景,而非对华“去风险”或者对抗。
与中国对话合作是欧盟的正确选择。中国是欧洲实现安全与提升竞争力的伙伴,双方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欧方需用更加全面、客观和积极的态度看待双方经贸关系,通过双向开放促推中欧经贸向上向前平衡发展,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单边主义、霸凌行径严重冲击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国际形势越是严峻复杂,中欧就越需要加强团结协调,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性力量。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顾二战历史,欧洲最应当吸取的教训是,妥协和绥靖并不能带来和平与尊重。欧盟应当尽早放下心中的矛盾与纠结,重回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正确轨道,这才是最符合欧盟长远根本利益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