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不住了!德国防长皮斯托里乌斯宣布,正式启动对俄罗斯“深度打击”倡议!全面袭城战要开始了,好戏在后头!俄乌战争再次升级! 德国防长皮斯托里乌斯这声 “深度打击” 倡议一喊出来,整个欧洲的军工生产线怕是都要连夜启动了。大家嘴上说着要帮乌克兰提升远程打击能力,实际上是把整个欧洲的国防预算都摆到了台面上,2025 年德国光军费就安排了 950 亿欧元,到 2029 年更是要涨到 1620 亿欧元,占 GDP 的 3.5%,这么多钱砸下去,总得有点响动不是? 先说这无人机生产计划,德国赫尔辛公司已经拍着胸脯保证,今年要给乌克兰造 6000 架 HX-2 型攻击无人机,还特意强调是人工智能控制的。其实早在去年 11 月,他们就已经交了 4000 架同款无人机,看来是尝到了甜头。 不过这数字看着热闹,可别忘了德国军工的老毛病,就像之前那个 KZO 无人侦察机,本来是法德合作的项目,结果法国中途没钱退出了,德国自己断断续续搞到 2004 年才完成测试,前前后后拖了快十年。现在要全面生产远程攻击无人机,莱茵金属公司那些尘封的生产线怕是得先除锈,工人怕是得重新培训,毕竟 “泰番” 系列无人机的图纸放了这么多年,能不能顺利量产还真不好说。 英国那边喊着一年内要生产数千架远程攻击无人机,听起来挺唬人,但看看他们的 “守望者” 无人机项目就知道这里面的水分。这款造价 500 万英镑的无人机,花了 14 亿英镑研发费,原计划 2010 年交付,结果拖到 2014 年还没法完全形成战斗力,下议院调查发现项目被塞了 1910 个额外技术要求,最后连训练都得放到海外领地去搞。现在突然要搞 “数千架” 的生产计划,怕是又要重蹈覆辙,到时候别说是远程打击俄罗斯,能不能按时交货给乌克兰都得打个问号。 乌克兰自己说要一年生产 3 万架远程攻击无人机,总统泽连斯基更夸张,说要和美国合作五年内每年造 1000 万架,只不过得等停火后才启动。这个目标听听就行,毕竟现在乌克兰的军工产能摆在那儿,真要一年造 3 万架,平均每天得下线 80 多架,这还不算零部件供应和技术工人的缺口。 之前乌军使用的无人机大多是改装的民用型号,真正能称得上远程攻击的没多少,现在突然要跨越式发展,怕是有点好高骛远,欧洲的援助资金能不能及时到位,技术转让会不会留一手,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欧洲国家想联合起来搞军工综合体,听着挺美好,实际操作起来全是坑。就像新华网说的那样,欧洲各国在武器标准上各搞一套,德国和法国连主战坦克都不通用,现在要联合生产无人机和弹药,光是统一零部件标准就得吵上好一阵子。 而且欧洲在远程探测、目标识别这些关键技术上还得靠美国,所谓的 “自主作战体系” 说白了还是得看美国脸色。之前海马斯火箭炮之所以能在乌克兰战场发挥作用,靠的就是美国提供的卫星定位和情报支持,现在要搞远程无人机打击,没有美国的目标数据库和电子战支持,怕是飞出去都找不到北。 俄罗斯那边也不是吃素的,虽然他们的 S-400 防空系统看起来很厉害,但对小型无人机的拦截率还不到 30%。今年 8 月就有俄军副司令被无人机袭击,最后靠一辆长城皮卡才保住性命,这说明俄军的防空网在面对低空慢速目标时漏洞不小。 不过俄罗斯的报复手段也不含糊,一旦本土遭到大规模无人机袭击,肯定会加大对乌克兰基础设施的打击力度,到时候战场就不只是前线的阵地战,而是双方互相轰炸后方的 “袭城战” 了。 现在德国这套 “深度打击” 倡议,说白了就是把乌克兰当成了欧洲的 “盾牌”,用无人机和远程弹药在俄罗斯边境制造麻烦。德国愿意掏 30 亿欧元援助乌克兰无人机,一方面是想提升自己在欧洲的军事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趁机扩大军工产能,毕竟到 2029 年军费要涨到 1620 亿欧元,不提前布局生产线怎么花得出去这些钱。英国掺和进来,多少有点想挽回在欧洲防务中的存在感,毕竟脱欧后在军事合作上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不过这计划执行起来怕是要打折扣,欧洲军工的产能摆在那儿,德国赫尔辛公司一年 6000 架的产量已经是极限,英国连 “守望者” 都搞不定,突然要量产远程攻击无人机,质量能不能保证都是问题。乌克兰就算拿到这些无人机,还得培训操作人员,建立维护体系,不然刚拿到手就趴窝可就闹笑话了。之前西方国家援助的豹 2 坦克,就因为乌克兰士兵操作不熟练,保养跟不上,在战场上损失不小,现在换了更复杂的无人机系统,怕是同样会遇到类似问题。 俄罗斯虽然防空有短板,但毕竟是军事大国,真要是本土频繁遭袭,肯定会升级反制措施。要么从伊朗、朝鲜引进更先进的防空技术,要么加大电子干扰力度,让无人机变成无头苍蝇。到时候别说是攻击纵深目标,能不能突破俄罗斯的边境防线都是个未知数。
最精准的击杀,128米外一击致命:特朗普盟友被杀的清晰视频来了!这是美国的至暗时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