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谢晋元的妻子凌维诚打听到吴淞路466号有栋日本人留下的三层楼房,她立即派孤军老兵:“将它抢下来。”[无辜笑] 九年前离开时,她还是那个穿着旗袍、踩着高跟鞋的上海太太,如今回来手上满是茧子,衣着朴素,完全变了模样。 当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前,丈夫谢晋元坚持把她送回老家避难,谁想到这一别竟成永别。 在梅县的日子比想象中艰难,从不下田的她学会了插秧、除草、养鸡,三个孩子嗷嗷待哺,她还怀着身孕,邻居们看她一个外地女人独自撑家,时常接济些米面。 1941年冬天有人匆匆跑来告诉她:谢团长在孤军营被刺杀了,凌维诚当场瘫坐在地,哭得几乎晕厥,可第二天天亮她还是得起床喂孩子、做饭、下地干活。 抗战胜利后她做了个决定:回上海。一来孩子们该上学了,梅县的教育条件实在有限,二来她想离丈夫战斗过的地方近一些,哪怕只是心理安慰。 刚在弄堂里租下一间小屋,就有“八百孤军”的老兵找上门来,这些人大多衣衫褴褛,有的在码头扛包,有的捡破烂,还有几个干脆睡在街头。 看到昔日的战友落魄至此,凌维诚心如刀绞,她想起丈夫生前常说:“弟兄们跟着我出生入死,我得对他们负责。” 恰逢上海在接收日本人遗留的房产,各方势力都在争抢,凌维诚打听到吴淞路466号有栋三层小楼空着,立刻带着几个老兵赶去。 楼门口已经贴着三青团的条子,声称要接收此处,凌维诚二话不说,撕掉条子,让老兵们搬进去住下。 那个年代的上海就是这样,谁敢抢谁就能得到,三青团的人后来找过来理论,一听说是谢晋元的夫人,再看看那些穿着褴褛却站得笔挺的老兵,最终灰溜溜地走了。 小楼一共住下了十几个孤军老兵,凌维诚不仅管他们吃住,还四处托关系给他们找工作,有人被安排到纱厂当工人,有人去了轮船公司做搬运。 光找工作还不够,她想出个办法:自己制作香皂、毛巾等日用品,印上“孤军牌”商标,这些东西质量不错,价格也公道,很快在附近打开了销路。 老兵们有了正当职业,脸上也有了光彩,每天晚上大家围坐在客厅里聊天,讲讲当年四行仓库的故事,说说现在的生活,那份战友情谊,比血缘还亲。 1947年春天有记者来拍照,照片里,凌维诚站在小楼门前,身边围着一圈孤军老兵,她个头不高,却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仿佛谢晋元的精神通过她延续下来。 邻居们都说她厉害,一个女人撑起这么大摊子,可凌维诚心里清楚,她不是在做什么伟大的事,只是在做丈夫没来得及做完的事。 谢晋元带兵打仗保家卫国,她就带着这些兵过好日子,这或许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战斗,在和平年代里为尊严而战。 几年后凌维诚的几个孩子都顺利考上大学,那些孤军老兵也各自成家立业,有了新的生活,但他们依然把吴淞路466号当作家,逢年过节都会回来聚聚。 有人曾问凌维诚后悔吗,一个女人承担这么多责任,她总是淡淡一笑:“如果他还在,也会这么做的。我只是替他完成心愿罢了。” 岁月如流吴淞路466号早已变了模样,但那份情义、那种精神,却深深印在了所有知道这个故事的人心里。 网友们感慨万千: “看得我眼泪汪汪的,这才是真正的‘嫂子’,谢团长在天之灵也能安息了,她一个人扛起了整个团的后方。” “太霸气了!‘将它抢下来’,这句话里包含了多少心酸和担当,这不是为自己,是为了那些为国流血的英雄们有个家。”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个带着四个孩子的母亲,领着一群伤痕累累的老兵,在乱世中夺回一个安身之所。这比很多电影情节都感人。” 在当今社会,我们最能通过怎样的方式,来传承和铭记这样的历史与精神呢? 官方信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1940年,双枪李林被日军围攻,不得已退到庙里。等日兵破门而入时,她假装昏倒。突
【8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