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能在元清之间维系近三百年,前两位帝王的勤勉功不可没。明太祖朱元璋以铁腕扫平乱世,甚至罢黜宰相集大权于一身,凭早年磨砺的筋骨支撑三十年高强度执政,终成明朝最长寿的皇帝。而他的四子朱棣,虽以“靖难”之名夺位,却用不输父亲的勤奋,在史书上刻下了“永乐盛世”的辉煌。 朱棣似乎天生带着一股不竭的精力。少年时镇守北平抵御蒙古,便显露出过人的勇武与谋略。登上皇位后,这份精力更化作无休无止的政务与开拓。史载他每日凌晨四点便起身,闭目梳理当日要务,稍作洗漱用过早膳,便准时踏入朝堂主持早朝。大臣们在朝会间隙得以休憩,他却仍在偏殿翻阅典籍,不敢稍懈。午朝虽短,却接续着早朝的议题;午后片刻小憩,也常被求见的大臣打断。晚餐时常邀臣僚共商国事,看似轻松的席间谈话,实则仍是工作的延续。 当日落西山,大臣们归家安歇时,朱棣的工作才进入另一重境界。他坚持当日奏章当日毕,案牍上的奏折往往堆积如山,却总能,批阅完毕。夜深人静时,别人已入梦乡,他仍在灯下读书,甚至会在睡梦中想起某事,即刻起身命人记下,生怕次日遗忘。这般“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的节奏,贯穿了他在位的22年、8062个日夜,无一日虚度。 如此高强度的付出,催生出一个疆域辽阔、国力鼎盛的帝国。他五征漠北,将蒙古势力逐出漠南;派郑和率舰队七下西洋,扬威海外;迁都北京,奠定“天子守国门”的格局;修《永乐大典》,汇天下典籍于一书。经济复苏,民生改善,疆域东起库页岛,西至西域,南抵安南,史称“永乐盛世”,后世赞其“远迈汉唐”,与洪武、仁宣之治相连,构成明朝最绵长的治世。 然而,这位帝王的名声始终缠绕着争议。夺位的“靖难之役”沾满鲜血,对建文旧臣的清算尤为酷烈,诛杀方孝孺十族,对景清实行“瓜蔓抄”,手段之狠令人咋舌。他设立的东厂,更成为后世特务政治的开端。这些污点,让他难以成为传统意义上的“仁君”。 但历史的评价从来需要多棱镜。朱棣登基时42岁,正值壮年,却终其在位期间未再生一子一女。有人猜测是靖难时受伤所致,但若排除此因,更可能的答案是:他将全部精力倾注于治国,连传宗接代的闲暇都不曾留下。他或许不是宽厚的长者,却用一生证明,权力可以不是享乐的工具,而是沉甸甸的责任。
明朝能在元清之间维系近三百年,前两位帝王的勤勉功不可没。明太祖朱元璋以铁腕扫平乱
另子维好故事
2025-09-13 02:18:04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