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1年,万历皇帝的儿子朱常洵被李自成活捉,300多斤的朱常洵跪倒在地,请求免死。李自成说:百姓骨肉如柴,你肥胖如猪,干脆把你炖了,我们分而食之!那么,朱常洵真的被下锅了吗?
1641年的洛阳城,李自成盯着眼前这个跪地求饶的肥胖王爷,一句诘问成了历史的回响:“百姓骨肉如柴,你肥胖如猪,干脆把你炖了,我们分而食之!”这句话,不仅预告了福王朱常洵的个人终局,更像一声惊雷,炸开了大明王朝末日图景的一角。
朱常洵的命,从一开始就泡在蜜罐里。作为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儿子,虽然在“国本之争”中与太子之位擦肩而过,但这份宠爱却化作了泼天的富贵。
被封为福王后,他带着远超祖制十倍规格建造的王府,以及横跨河南、山东、湖北三省的四万顷良田,前往洛阳就藩。
这还不够。皇帝老爹直接把扬州到洛阳的盐引专营权、本该属于国库的沿江杂税,甚至连四川盐井的收益,都划归他的私库。
他的人生似乎就是一场永不落幕的奢华派对,一场满月宴就花掉九万两白银,相当于一万户中产家庭的全年嚼用。十五岁那年,他的婚礼更是豪掷三十万金,创下了明代皇子婚礼开销的最高纪录。
这位体重一度超过三百斤的王爷,终日把自己关在王府里,懒得出门,生活就是饮酒作乐,甚至被形容为“遍淫女娼”。他的人生,就是一堵高墙,将自己与墙外的世界隔绝开来。
墙外,是另一番人间。自崇祯十年始,曾经承载着农桑希望的河南沃土,便一步步坠入了灾难织就的无边黑暗,再难寻往日生机。
旱灾、蝗灾、瘟疫轮番上演,赤地千里,饥民们啃光了树皮草根,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洛阳街头“僵尸满路”。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福王府那座专门囤积粮食的库房里,成袋的粟米层层叠叠堆得比山还高,好些都已经在潮湿的空气里霉烂变质,密密麻麻的虫子在粮堆里肆意钻爬,景象令人作呕。
窗外的悲啼与哭喊彻夜不绝,朱常洵却只管将良夜浸在丝竹与酒香里,日日如此,从无半分动容。连远在京城的崇祯皇帝都看不下去,写信让他开仓赈灾,他却断然拒绝。
前兵部尚书吕维祺苦苦相劝,他竟学着万历皇帝的口气耍赖:“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当崇祯号召藩王捐饷时,他极不情愿地挤出三千两白银,扭头就花了三万两给自己的爱妾买了顶珠冠。黎民百姓的生计安危,在他看来,恐怕连一件珠光宝气的饰物都比不上。
矛盾的爆发点在1641年正月。
李自成大军围困洛阳,城中守军因长期欠饷早已食不果腹。攻城最激烈时,城头士兵突然倒戈,打开城门,将农民军迎了进来。朱常洵慌不择路,躲进了郊外的迎恩寺,但最终还是被拖了出来。
被活捉时,他那三百六十斤的身体跪在李自成面前,苦苦哀求活命。李自成指着他痛骂,斥责他富甲天下却不肯救济百姓,称他为“奴才”,接着便说出了那句流传后世的死亡宣判。随后,李自成立即下令将其处决,以震慑世人。
历史在这里出现了分岔。民间迅速流传开一个血腥的故事——“福禄宴”。传说起义军将福王与几只梅花鹿一同扔进一口“千人锅”里烹煮,数千将士分而食之。
这个说法在野史《绥寇纪略》中有所提及,但正史《明史》只记载他被杀,并未提烹食之事。
1924 年,在河南孟津一带,明代福王朱常洵的圹志得以出土。这份墓志的撰文者正是其之子朱由崧,文中对朱常洵的形象进行了鲜明刻画 —— 称他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坚守气节,面对乱贼直言痛斥,尽显慷慨激昂的气节,最终与所守之城一同殉难,展现出一位忠臣的悲壮风骨。
此外,墓志中还清晰记载,在朱常洵亡故两天后,曾有宫中太监前来,将他的遗体妥善收殓,让其得以安葬。 然而现实呈现的模样,与那些口耳相传的古老说法相较,简直判若云泥。
真相究竟如何,或许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朱常洵的死成了一个巨大的隐喻。他死后,起义军从福王府搬运金银财宝,“数日不绝”,这些财富最终变成了摧毁大明王朝的燃料。
三载光阴流转后,崇祯帝最终在煤山之上,以自缢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那时,人们或许会回想起洛阳城破的场景:愤怒的士兵打开城门,饥饿的百姓冲进王府抢粮。像朱常洵这样的权贵,吞噬的社会资源,最终以最暴烈的方式反噬了自身。
整只酱猪蹄
明亡东林党是一部原因。最大原因是那些皇族。北方比南方富。北方确收不上税。而明朝分封的王侯大多都在北方。
用户10xxx09
开局一个碗,后来树上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