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这次韩国特使团来访华,几乎所有中方代表都高调的提到了韩国本土的“反华”情绪,并且还提出要求,让他们采取措施去管制,尽管代表团团长朴炳锡表示,会依法予以查处,但这并没有得到网友的认可:别说大话,先做了再说! 特使团由前国会议长朴炳锡领衔,成员涵盖青瓦台、外交部等核心部门要员,行程安排紧凑得近乎严苛:从8月24日抵达北京首都机场开始,4天内连续与三位中国高层领导人会晤,甚至特意选在中韩建交33周年纪念日当天启程,本意是向中方释放善意信号。 然而,中方在会谈中却将焦点直指韩国社会愈演愈烈的排外情绪——首尔明洞商圈的辱华标语、光化门广场的暴力示威、社交媒体上动辄百万点击的“抵制中国货”视频,这些场景通过中方提供的影像资料真实呈现在韩方代表面前。 问题的根源可追溯至2016年“萨德”反导系统部署风波。当时中国采取的经济反制措施让韩国半导体、文旅产业遭受重创,虽然随着文在寅政府上台两国关系逐步回暖,但民间积怨并未彻底消解。 2025年李在明政府刚上台,极右翼团体便借政权更迭之机卷土重来,他们利用韩国社会对就业压力、物价上涨的不满,将矛头转向在韩生活的30万中国侨民。据首尔警察厅统计,仅2025年上半年就发生27起针对中国公民的言语侮辱和肢体冲突事件,较去年同期激增300%。 中方在会谈中展示的案例令人触目惊心:釜山某高校中国留学生因佩戴五星红旗徽章被当众撕扯衣物;仁川机场免税店张贴“中国人禁止入内”手写告示;甚至有韩国网红在直播中公然焚烧中国国旗。 这些行为经KBS、MBC等主流媒体报道后,在国际社会造成恶劣影响。更令中方担忧的是,这种情绪已从政治领域蔓延至经济层面——某中资企业驻韩代表透露,近期有3家合作方以“社会舆论压力”为由单方面终止合同,直接经济损失超2000万美元。 面对中方列出的12项具体事件清单,朴炳锡在韩国驻华大使馆的记者会上承诺:“对于超越宪法和法律底线的行为,将依法予以查处。”但这种表态并未平息舆论质疑。网友翻出2023年尹锡悦政府时期的类似承诺,当时首尔市政府曾出台《反歧视法案》,却因保守派议员阻挠未能通过。 更有眼尖者发现,此次特使团访华期间,韩国极右网站“保卫韩国”仍在首页置顶“驱逐中国非法移民”的联署活动,短短三天就收集到17万签名。 中方对此显然早有准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在会谈中特别提及,某韩国社交平台上的“中国病毒”话题阅读量突破5000万次,导致在韩中国留学生遭遇系统性歧视。 分管经济的国家副主席韩正则用数据说话:2025年第二季度,中韩贸易额同比下降8.3%,其中韩国对华出口减少12%,主要因电子元件、化妆品等产业受“反华”舆论冲击订单锐减。这些冰冷数字背后,是两国年贸易额超3000亿美元的庞大利益共同体正在出现裂痕。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特使团在北京谈判的同时,韩国总统李在明正在华盛顿与特朗普政府商讨深化美韩军事同盟。这种“东边示好、西边示强”的平衡术引发中方警惕。 外交部长王毅在会见时特意强调“中韩关系不应受第三方因素影响”,暗指韩国不应将安全依赖美国与经济依赖中国割裂对待。而李在明访美期间抛出的“调整安美经中战略”言论,更被解读为试图在中美博弈中待价而沽。 这场外交风波的最新进展是,韩国政府宣布将成立“涉外言论监管特别小组”,并计划在9月底前拆除所有非法反华宣传物。 但首尔大学政治系教授金昌锡指出,要真正化解民间积怨,需从教育体系入手改革历史教材——当前韩国中学历史课仍用“光复军”等争议性词汇描述中韩共同抗日历史,这种认知偏差才是滋生偏见的土壤。 当朴炳锡的专机离开北京时,机场舷窗外的天空湛蓝如洗,但两国关系中的阴云仍未散尽。中方要求的“实质性措施”究竟会否落地?韩国极右势力又将如何反扑?这场外交博弈的后续发展,或许将决定未来十年东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更现实的关切是:在韩中国留学生何时能摘下防身用的报警器?中企在韩投资能否重获公平环境?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首尔街头那些正在被拆除的标语牌后面。你怎么看待韩国特使团此次访华的表态?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李在明出手了!9月11日韩媒爆料,李在明一纸政令,直接把韩国驻华大使给换了,然而
【30评论】【6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