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到中国布局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的脚步可能放缓,德国业界想要摆脱指数越来越高的“中国供应链依赖”,而它们的选择是“印度替代”。日本企业也正在做类似的事情,虽然有大量的日本企业已经事实上融进了中国制造产业链,但现在有为数不少的日本企业选择大规模投资印度。 问题在于,印度是否已经做好了接纳德国、日本乃至更多发达国家企业的投资与布局,从而实现心心念念的“替代中国制造的全球地位”,印度制造是否会“虚不受补”? 德、日对印度投资动作频频 在中国市场深度布局之后,德国制造业巨头开始掉头转向南亚,希望提升印度在其全球战略里的位置或比重。比如西门子集团在印度设立两个研发中心,有一半以上的在中国发展的德国企业有意愿同时投资印度,又有一半以上的在印德国企业表示会继续加大投资。它们并不想放弃还在源源不断产生收益的中国市场,但现阶段印度市场显然诱惑更大、“机会”也更多。 对于“该不该继续依赖中国供应链”的问题,德国企业多少还有些务实,而日本企业更加激进一些,它们看清了印度制造现阶段将停留在附加值较低的组装环节的本质,真正的产业升级遥遥无期,只要能解决利润转移的问题,日本企业的印度掘金之旅就大有可为。事实上,在汽车、家电等领域,日本企业的印度布局策略非常成功,甚至很好地狙击了中国同行。 部分日本企业甚至希望造势倒逼中国企业到印度市场发展: 日本和印度:“日本投资已到,中国你跟不跟?” 部分中国企业:“钱能转出来我就跟,技术什么的,没问题。” 当恒河水遇上富士山,印度厨师为日本食客制作的手握寿司,却想要中国企业买单,问题是咖喱味牛排上头的部分中国企业高管就是心甘情愿。 印度能否接盘,替代中国? 作为全球第五的主要经济体,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印度确实有着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和看起来非常庞大的新兴市场,这也是德国、日本企业选择来此投资押注的重要理由。 难点在于,有些关键的工业品,德国、日本企业,乃至其他发达国家企业,短时间内难以脱离中国的供应。比如,一些小众的化学产品和部分电子产品的核心配件及原料,其不是“中国制造”,而是“只有中国能制造”。发达国家的企业并非没有掌握相关技术,但通过核算成本后已然放弃,或已经不再具备自行生产该产品的能力。 那么印度可以平替中国么?答案是否定的,印度制造的很多中间产品尚需要大量从中国进口,其制造业基础也相对孱弱,生产标准认证更是处于初级阶段。 但印度并非没有机会,因为印度总能轻易让大量中国企业甘愿将资金、技术甚至人员白送,印度智能手机产业链就源于中国企业的慷慨相赠,光伏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也由中国企业送来了部分核心技术,中国企业帮助印度建起了全球最先进的高炉,这才让印度钢铁产业有了和日本、美国钢铁企业讨价还价的资本。 或许,这才是德国、日本企业未雨绸缪,前往印度投资的理由——它们只需走在前面摆出姿态或放出订单消息,利益至上的中国企业会紧随而至帮助印度搭建起完备的产业生态。当一切建设步入收获期,再由印度出台只针对中国企业的罚没政策,就可以采摘丰硕的果实——注意看,印度的“外资坟场”称号之下,只有少量欧美日韩企业被收割,损失最大的只是中国企业。 全球化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开放的技术大门已经关闭,中国曾经赖以成功的“市场换技术”模式已经渐渐失效,中国本身也在对关键矿产和技术实施出口管制,但印度通过对部分中国企业的非常规引入,有望撷取中国企业数十年来之不易的技术成果。
被中国禁止入境后,石平太郎欠下“四笔债”,日本民众对他下达驱逐令。石平这
【2评论】【6点赞】